2023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2023年学校工作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更加科学精准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学校发展,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十四五”规划落地落实,更大力度推进药学特色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建设进程,勠力同心、勇毅前行,全力谱写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一、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加强新时代学校党的建设
1.扎实推进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走深走实。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结合学校高质量发展大讨论,广泛开展党的二十大报告宣讲巡讲,分级分类抓好理论学习、培训辅导和宣传阐释。紧密结合党中央即将在全党开展的主题教育,面向全体党员干部师生开展多形式、分层次、全覆盖的全员培训。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党校培训、年度干部培训、教师与学生党支部书记集中学习培训、青马工程培训等各类学习教育培训中,分期分批开展专题学习、专题调研、专题辅导,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全校干部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落实重要会议学习制度、理论中心组学习机制和“固定学习日”制度,制订2023年校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方案,举办中层干部暑期专题培训班,开展各级各类干部师生专题学习、集中学习,不断提升学习实效。
2.坚持不懈把党的政治建设引向深入。以全面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为重点,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以实际行动和实际成效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决拥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胸怀“两个大局”、牢记“国之大者”,将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作为政治要件,列为学校党委常委会议的“第一议题”,自觉在大局下思考和行动,确保学校各项工作始终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砥砺前行。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高质量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严格规范执行民主集中制和校院两级议事决策制度,切实加强党对重大工作的领导,扎实推进重大决策部署、“十四五”党建专项规划落地落实,不断提高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能力。
3.持续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全面贯彻落实高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以提升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为重点,实施党务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建设好二级党组织书记、党支部书记、组织员三支队伍,强化学习培训、工作督导、管理考核、表彰激励,充分调动基层党务干部队伍活力和积极性。深化二级党组织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工作,强化党建评议结果运用。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深入开展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不断推进“强基创优”建设计划,以培养和创建江苏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为抓手,辐射带动三级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进一步加强在高层次领军人才、优秀青年教师、留学归国人员中发展党员,注重做好本科低年级学生党员培养发展,持续做好党员发展教育管理工作。
4.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守牢线上线下意识形态阵地,持续开展校院两级意识形态风险的定期排查和研判。牢牢把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健全和优化舆情监测、研判、报告等流程机制,加强网络舆情联合应对处置机制,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培训指导,创新工作形式方法和途径,拓展网络育人场所,充分发挥正面舆论引导和育人功能,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5.努力锻造高素质干部人才队伍。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和鲜明干事创业导向,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实施干部能力素养提升工程,着力提升中层干部、后备干部政治素养与业务能力,强化新一届处级领导班子和处级干部教育培训,加强干部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大力发现培养优秀年轻干部,建立持续发现识别优秀年轻干部的常态化工作机制,统筹谋划专兼职干部和“双肩挑”干部配备,抓好机关和院部年轻干部发现培养工作。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做实做深干部政治素质考察,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日常监督管理,强化干部全方位管理和经常性监督,优化完善干部考核体系,完善干部适度退出机制,推动干部新老交替、优进绌退。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积极推进“双带头人”培养工程,建立青年人才“蓄水池”,持续健全完善干部人才“选育管用”体系。
6.着力加强思政工作一体化建设。深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目标任务落实,加强学校思政品牌项目内涵建设,拓展和丰富“书记校长第一课”“国旗下的公开课”等品牌项目影响力。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机融入思政课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材体系,开好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调整优化思政教育二级学科硕士点培养方案和研究方向,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思政教育与校本文化相结合,申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探索以“大药学+X”为特征的思政课教学改革,推动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持续强化政治理论学习和培训研修。做精做细做深国家、省、校三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应用和示范工作,深入挖掘实践类课程思政元素,实现课程思政“课程和课堂全覆盖”,牵头研制《药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指南》,建设课程思政研究中心,推动将“课程思政、劳动教育”融入药学类专业教育国家标准。持续推进“网络名师培育”计划,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制度化。推进校史文脉挖掘,组建校史研究团队,系统整理和用好红色校史资源,打造数字校史馆。
7.驰而不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严明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推动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折不扣落到实处。把“严”的基调贯穿于正风肃纪反腐全过程,一体推进“三不腐”,召开2023年学校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压紧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高质量开展第六、第七轮校内巡察,实现十届党委校内巡察全覆盖目标,启动开展巡察整改专项督查,持续盯紧抓牢巡察整改,完善巡察建议书制度,推动举一反三、标本兼治。深化“纪监巡审”联动工作机制,织密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监督网,加强对各类规章制度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和对学校重点领域廉政风险点的研判排查、防控监督。强化作风建设,以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决整治干部不作为、慢作为问题,强化干部干事创业考核评价。持续改进工作作风,开展办公室干部素质能力提升培训,着力提升“办文办事办会”水平。强化纪委协助职责和监督专责,深化运用执纪监督“四种形态”,严肃精准追责问责,深化以案促改,持续深化清廉药大文化建设。
8.持续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发挥科技优势,加强秦巴中药材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内涵式建设,充分发挥专家服务站、研究生实践站作用,组织引导学校科研团队、科研项目等向镇坪聚集,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运用,推动科技帮扶取得新进展。聚焦资源招引,持续探索组团式帮扶联盟合作模式,进一步发挥学校医药行业引领作用,举办中药产业发展论坛等,帮助镇坪引入更多资金、技术、人才等发展资源,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补齐中药材深加工短板,助力中药首位产业提质增效。持续提升学校乡村振兴继续教育服务站培训能力,帮助培养更多乡村人才。助力镇坪加强中药文化建设,打造当地中药文化核心标识。
9.不断开创统战和群团工作新局面。持续健全大统战工作格局,加强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换届后新班子建设,强化党外代表人士的发现、培育和政治历练,持续发挥党外人士建言咨政作用。选优配齐统战干部队伍,强化培训指导和考核,充分调动基层统战力量。推进同心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完善“统战之家”功能布局。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工会,加强教代会制度建设,召开七届三次教代会暨十五届三次工代会,促进教职工积极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职工活动,不断为教职工谋福利、做实事。深化共青团思想政治引领作用发挥,牢牢把握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引领的话语权、主动权,坚持党建带团建,加强团学骨干政治举荐和能力建设,提升学生社团组织实践育人作用。强化全校美育劳育协同联动机制建设,发挥美育劳育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用心用情、精准精细做好离退休人员各项服务管理工作,落实好老同志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加强发挥“五老”作用,持续推进关工委建设。
二、聚焦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加快推进新一轮“双一流”建设
1.推动高质量发展大讨论落地见效。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战略的统筹部署,从党和国家的要求、新时代新征程中大学的责任使命中找准学校的历史方位、发展方向、战略重点,瞄准2035年我国发展总体目标,进一步回顾审视学校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目标和“十四五”规划工作开展情况、目标落实情况,系统开展调研、举办相关论坛,梳理校、院两级高质量发展重点建设任务清单,组织高质量发展课题立项,形成《中国药科大学高质量发展报告》。落实《关于深化新时代高等学校评估改革方案(2023年出台)》《关于正确对待大学排名的指导意见(2023年出台)》,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药学高等教育评价改革体系。
2.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落实“‘双一流’建设攻坚战略行动”,总结上轮学科建设和专业学位建设成功经验,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制定新一轮学科建设规划。落实《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2023年出台)》,创新学科发展范式,完善“药学+X”学科布局,探索“交叉学科-研究院(中心)一体化发展模式”,破解学科同构化难题,形成《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一体化发展方案》等报告。开展新一轮学位授权点增列论证与申报工作,筹备“药学”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的申报与建设,培育申报“生物医学工程”“化学”“基础医学”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2个,培育申报“食品与营养”“国际中文教育”等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2个。
3.全面提升依法治校水平。加强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宣传和社会主义法治教育,完善学校民主全过程管理,落实《中国药科大学依法治校工作实施方案》,制定阶段性责任清单和目标任务,完成学校年度法治工作报告。全面落实审计整改,根据教育部书记、校长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分析问题线索、抓好整改落实。开展规范性文件评估、清理和修订,提高学校制度供给水平和建设质量。筑牢学校法律风险防控体系,梳理业务法律风险清单,建立风险数据库和处置办法,制定规范的业务流程图,形成内部控制全链条、闭环式管理体系。
三、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药学人才自主培养水平
1.提升优质本科教育质量。面向“四新建设”,围绕“懂医精药”“善研善成”药学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完善新时代药学人才培养教育新体系,重点培育“揭榜挂帅”教改项目6项,年度本科生深造率力争达50%。落实“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施计划”,积极争取在生物医药领域实施强基计划,依托基础药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2.0,建设中药学和生物技术专业江苏省拔尖人才培养基地。加强专业建设,国家级一流专业总数力争达11个、省级一流专业总数力争达6个,做好一流专业建设点建设工作;动态调整1-2个本科专业(含中外合作办学)。建设一流课程,生均课程门数达0.1,课程主要教学资源上网比例达100%,建设国家级“金课”5门、教育部认可平台“国际MOOC”1-2门。落实“教材建设和管理三年行动(2023-2025)”,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落实教材工作责任制,严格教材编写、审核、出版、选用、使用全流程监管,培育国家级“十四五”规划教材3-4本。做好创新创业孵化,力争在国家级创新创业类比赛中获奖2-3项。完善“卓越教师”四阶培训体系,健全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推进智慧教育教学建设。发挥教育部高等学校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作用,牵头开展具有国际化水准的教研项目。
2.推进卓越研究生教育。加强研究生管理,实施覆盖开题、中期考核、答辩的过程管理新机制,将学业奖学金评定与开题结果挂钩;分类制定研究生出口评价标准,学术学位研究生以发表高质量学术期刊论文或专著、参与重大科技创新等为考核标准,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参与完成科技成果转化、技术瓶颈突破、政策文件制定等为考核标准;推动博士研究生教育主动嵌入科技体系、人才体系,探索构建人才培养试验区,依托学科尖端科研平台和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组建跨学科导师团队,论证招生二级学科及培养方向,确定拔尖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培养模式,出台系列配套方案。加强导师管理,梳理导师历年人才培养情况,并将培养质量和招生指标挂钩;分类制定、修订导师上岗招生申请实施办法,对学术学位博导着重考核高质量学术成果,对专业学位博导着重考核授权专利转化、成果应用价值。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力争新增省部级优秀教学资源3-5个。深化产教融合创新协同,实施重大基地培育与认定计划,开拓重大基地培育对象2-3家;加强基地管理员和导师培训,全面实施“项目制”专硕培养模式管理。发挥全国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单位作用。
3.调整优化继续教育。稳定办学规模、优化办学结构,建设开发优质品牌项目、课程。自考办学方面,探索开展同等学力研修项目及国际教育项目。学历教育方面,优化校外教学点布局,稳定培养规模,提高培养质量。非学历教育方面,新建2-3个干部培训基地。运营“在线课程制作中心”,支持校内外各级各类在线课程资源建设,积极拓展GCP培训等线上培训项目。非学历教育到账经费增长200%,学历教育完成教育部招生计划,全年总到账经费超过5000万。
四、加强学生全流程管理服务,用心用情引领学生成长成才
1.全面优化学生教育管理服务。聚焦思想引领,加强学生骨干、人才的发现、培养和教育引导,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深化学生综合评价改革,不断完善学生教育管理制度体系,健全学生荣誉体系,发挥优秀学生示范引领作用,推进“五育并举”落地落细。持续加强“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推动领导力量、思政力量、专业力量、管理力量、服务力量下沉到学生中间开展育人工作,为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提供经验支持。加强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建设,提高网络思政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强化研究生思政教育,开拓研究生思政教育新载体,做好研究生“三全育人”工作机制顶层设计。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健全预警、干预、防控机制,强化特殊类型学生关注和帮扶。开展学生安全护航行动,加强学生安全教育。扎实做好大学生国防教育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开展各类体育活动,不断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开展“兴药阳光行动”,完善资助体系,扎实有效推进资助育人工作。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完善辅导员培训培养体系和荣誉体系,推进辅导员工作室和精品项目建设,提升辅导员综合育人能力,力争在全国或全省辅导员年度人物等方面获奖有所突破。
2.多措并举做好招生就业工作。本科招生方面,瞄准国家对于基础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科学编制招生计划,有针对性出台优录政策;构建“五位一体”招生宣传格局,制定“一省一策”宣传方案;深化“双高”对接,强化“本博一体化”的品牌塑造,丰富“少年药学家”培育计划内涵。研究生招生方面,健全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招生选拔机制,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扩大直博生招生比例,在确保公平的前提下酝酿硕博士培养阶段跨学科招生;完善推免生专项计划,构建校院招宣“联动机制”。就业服务方面,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行动”,深入推进访企拓岗行动,打造多维就业市场,推动精准智慧就业;健全导向就业支持体系,培育基层就业促进项目,推动多元化多渠道就业;实行就业兜底政策,全方位做好重点群体的就业帮扶。努力做到及时就业、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确保初次就业落实率(≥85%)和年终就业落实率(≥95%)处于省内“双一流”建设高校第一方阵。
五、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奋力实现药学研究高水平自立自强
1.发挥重大战略引领作用。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加强前沿科学中心、集成攻关大平台培育布局。梳理生物医药产业链“卡点”和“卡脖子”难题,凝练重大关键科学问题,培育实施一批重大攻关项目,积极组织申报、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强化与国家重大攻关任务的衔接,推动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以原创药物研发布局为牵引,强化政-校、校-企、校-院协同创新,统筹做好国自然基金、省科技计划的申报,积极拓展对接国家有关部委和各级政府财政支持项目,争取更多立项。优化基本科研业务费和药大控股等专项基础研究项目的支持方向,引导、筹备、预研一批项目,为后续申报省部级以上项目做好前期培育。支持人文社科类项目申报。打造一流学术期刊,持续提升《中国天然药物》等学术期刊影响力。
2.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主动对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由贸易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布局建设区域创新中心、探索共建产业研究院,服务国家、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依托《中国药科大学共建实验室管理办法》《中国药科大学科技成果作价投资实施细则(试行)》等文件,打造高质量科技成果转化专业化队伍。探索科技转化有效新形式,落实医药专利高质量申请,促进更多医药专利转化,力争科研经费到账达7亿左右。持续加强技术转移中心、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建设,夯实政产学研合作,做好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建设期满验收准备工作。
六、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夯实高质量发展“硬支撑”
1.深化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落实“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战略行动”,强化教师思想引领,制定《2023年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学习计划》,通过专题学习、专题研讨、专题辅导等多种形式系统推进教职工学习培训。聚焦学校高质量发展大讨论工作要求,深入开展教师思想动态调研。不断健全师德师风制度,修订《中国药科大学教职工行为规范》,进一步规范教师职业行为。探索建立专任教师群体师德师风培训体系。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深化师德师风专题教育,提升师德素养。依托“师德师风警示周”等活动载体,突出师德失范警示教育,强化教师法治和纪律教育。对师德师风问题“零容忍”,持续做好师德违规问题监督查处,筑牢师德底线。强化优秀教师代表的选树宣传,精心组织好教师节系列宣传庆祝活动和师德宣传月评选表彰工作,营造尊师重教良好氛围。持续开展“关爱教职工”系列活动,提升教师获得感。
2.建构学校人才工作体系。以国家战略需求、学校发展、学科发展为牵引,在学科国内外竞争力分析、师资队伍结构分析和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学校人才工作五年规划。深化评价体系改革,在完善教师发展全过程评价体系(囊括教师业绩评价、晋升任用评价、成长发展评价、荣誉激励评价)的基础上引入团队评价,同时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试点,探索“进人自主、培养自主、考核自主、晋升自主”的特区式团队评价体系。用好用活人才,健全高端人才思想引领、定期联系以及校、院、系三级联动服务机制。力争在权威媒体推广我校人才工作经验。
3.落实高端人才培引举措。实施精准引才计划,推进海内外人才学术追踪及早期联系,实施学院“人才工作月报”制度,发挥人才伯乐奖激励作用,力争海外优青引进不低于6人。实施兴药学者计划,完成第二批兴药学者聘任扩充,促进兴药系列人才梯队接续成长。实施创新人才团队计划,顺应学校有组织科研顶层设计,针对重大药物创制、重大基础科学问题、重大技术难点等,遴选组建一批跨学院、跨学科创新人才团队。实施兴药博士后培养计划,落实师资博士后海外联合培养,加大海外优秀博士后引进力度;推进企业联培博士后培养,加强项目合作和成果转化;开展首届杰出博士后评选,将博士后作为高水平师资队伍的重要来源,做好优秀博士后师资转换。
七、统筹做好校园综合治理,筑牢服务支撑体系
1.抓紧抓牢新冠病毒感染防控。落实“学校新冠病毒感染防控专项行动”,科学高效统筹学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和学校事业发展,坚决贯彻落实中央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的决策部署,把工作中心由“防感染”转变到“保健康、防重症”上来,因时因势优化防控措施,深入分析研判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周密制定预案、做好充分准备。加强师生健康检测与管理,加强校内发热门诊与健康驿站建设,强化医护人员专业培训,加强药品等防疫物资储备和转运绿色通道保障,全力确保师生生命健康安全,全力保障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2.稳步推进基础建设与后勤服务。改善办学条件,稳步推进江宁校区药学动物中心、研究生公寓四期、创新药物成药性评价中心、临床药学研究中心与药物再评价中心项目建设,开展实验楼、学生公寓楼、基础设施等专项维修项目。加强资产管理清查盘点工作,出台资产管理盘点办法与盘亏资产的赔偿处理办法、无形资产(科技成果)管理办法,形成资产盘点常态化机制,同时对特种资产开展专项清查。做好房产管理,开展房改房及校外产权房消险和维修整治,推进学校房屋不动产权证办理。做好绿色校园建设,打造一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物医药人文景观和文化设施,繁荣校园人文生态。做好后勤保障服务,着重做好餐饮监督预警,不断深化“有我在,你无忧”的后勤服务内涵。
3.多轮驱动加强实验室管理。聚焦提升学院、实验室两级网格化管理水平,明确两级安全管理任务清单,构建两级教育考试体系,提升两级安全管理人员素养,规范两级应急处置、操作规程体系。提升大型仪器使用效益,制定大仪发展规划、发布大仪购置预警目录、推广大仪共享预约管理系统、做好大仪实时记录。推进公共实验平台建设,优化子平台和人员考核评价模式,积极引入政府和社会资源共建联合实验室。做好科研用房规划调整,为高层次人才引育提供有力支撑。完成动物中心新大楼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和生产许可证审批。
4.努力提升财务运转效能。完善内控建设长效机制,修订科研、收费、委派会计等方面财务制度,开展往来款清理工作;做好中层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强化工程领域监督,修订预决算审计实施办法;强化采购人主体责任,出台招标采购系列管理办法。优化资源配置,拟使用银校合作资金4000万元,拟实现利息收入3900万元;完善项目归口管理制度,突出前置性、预判性,形成科学适度、可供未来2-5年使用的新项目库;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建立财务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力争完成经费使用进度并获教育部奖励。推进校企改革,完成药大制药有限公司脱钩剥离工作,做好南京药大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关闭后相关事项。
5.奋力推动数字校园建设。落实“学习型社会建设和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推进行动”,构建数字校园建设体系,以部门需求为导向制定总体发展方案和系列实施方案,以用户体验为中心建立动态监督评估机制。统一数据治理标准,打破“数据孤岛”,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应用,推动教学评价科学化、个性化,推动教育治理高效化、精准化,增强智慧教育公共服务能力。继续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完成2019、2020、2021年近160万页纸质档案的数字化加工及质量检查工作。
6.积极拓展办学资源。健全“大校友会”工作格局,以校友需求为导向,完善多维度校友组织体系,拟走访30多个地方校友会。探索构建多部门联动的校友工作体系,以“青年学者论坛”“专家就业创业平台”、政产学研用融合校友论坛等品牌活动为依托,推动“校友-学校-社会”共赢发展;以“院士教育基金”为平台,打造药大特色品牌筹资项目,落实筹资工作奖励办法,有效扩大基金规模;建立健全校友信息采集激励及跟踪反馈机制,拓宽筹资渠道。
7.坚决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全面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抓实保密工作,筑牢保密工作防线。始终保持“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落实重要时间节点安全维稳要求,严格执行领导带班值班、全年24小时总值班、专项值班和紧急重要事件信息报告制度。完善并落实安全稳定联动工作机制,提高风险研判、评估和应急处理能力,确保校园安定有序。排查治理校园风险隐患,推进消防管网改造、高空超高清监控网络、监控视频90天留存容量建设等工作。用好“互联网+”平台,多形式开展安全宣教和培训演练。加强警校合作,探索校外专业安防团队力量融入平安校园建设。
八、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积极参与全球健康治理
1.持续优化校外合作思路。落实“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推进行动”,紧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举办第二届国际药学院校发展论坛、中英公共卫生与健康论坛,与北海道大学、大阪大学、韩国延世大学等SKY大学建立合作,推进中英药学联盟、中欧医药联盟建设,推动与苏加联盟、苏港澳联盟成员高校的实质合作。实施“国际合作伙伴”计划,推动广大教师的国际化参与,与世界一流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跨学科、跨领域交流合作,建设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积极开拓和参与重大国际合作项目,推动教师国际化水平整体提升。在项目验收时,产生5个标志性国际合作项目成果及10篇以上高水平共同科研发表。扎实做好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2.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层次和效益。推进中外高水平合作办学,持续优化学生境外学习项目结构,开发各层次的联合培养学位双授联授项目3个,推动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开展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力争全年出国境人数达150人。探索与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合作机会,开拓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渠道。引进世界顶尖大学课程。做好“平安留学”行前培训和外事审批相关工作。扎实推进本土国际化,举办第二届国际交流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