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一年,迎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是贯穿今年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主线,学校工作要聚焦这条主线,作出应有的不可或缺的贡献。2022年学校工作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刻领会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着力加强党的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事业发展,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水平,持续深化教育综合评价改革,加速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以高质量发展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征程中贡献药大力量。
一、迎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全面加强新时代学校党的建设。
1.强化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宣传。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全力做好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和学习宣传贯彻工作,开展迎接、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专项行动,形成广大干部师生喜迎党的二十大浓厚氛围。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继续把党史学习教育引向深入,建立常态化长效化机制,深入推进党的历史和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持续深化“四史”宣传教育。制订2022年校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方案,举办中层干部暑期专题培训班,开展各级各类干部师生专题学习、集中学习。进一步完善重要会议学习制度、理论中心组学习机制和“固定学习日”制度,不断提升学习实效。(王正华,党委宣传部)
2.深入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旗帜鲜明讲政治,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胸怀“国之大者”,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作为政治要件,列为学校党委常委会议的“第一议题”,推进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落实。(金能明,党委办公室)深入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严格规范执行校院两级议事决策制度,完善党的全面领导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政治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金能明、来茂德,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各二级党组织)
3.持续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深入推进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持续加强党支部标准化建设,纵深推进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组织开展对基层党委(党工委)书记、党支部书记、组织员三支队伍的培训。着力提升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队伍质量,加强学生党支部书记骨干培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加强对基层党建工作的指导和检查。统筹做好全国高校标杆院系、样板支部等培育建设工作。进一步做好在大学生、高知群体中发展党员,持续做好党员教育培养工作。(金能明,党委组织部、各二级党组织)
4.筑牢守好意识形态阵地。以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为抓手,进一步完善意识形态工作体制机制,持续开展校院两级意识形态风险的定期排查和研判,层层传导压力,压实责任。加强对学校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规范管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培训指导,创新工作方法、形式、途径,提升舆情监测、风险预警和应对处置能力,筑牢“三微一端”等阵地,维护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后等重要时间节点学校正面舆论环境。(王正华,党委宣传部)
5.努力锻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扎实有序推进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换届工作,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突出选人用人政治标准,严格选拔任用工作程序,严格遵守组织纪律、换届纪律,高质量完成届满考核和新一轮聘任工作,不断优化干部队伍结构。进一步强化干部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持续推进干部轮岗交流和优秀干部挂职锻炼,畅通干部成长路径,提升干部政治能力和专业素养。严格落实中央和教育部党组最新要求,进一步做实做细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各项监督管理,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持续开展年轻干部的选拔培养建设工作,更新年轻干部队伍储备库,加强关心关爱,激励担当作为,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充足干部储备和人才保证。(金能明,党委组织部)
6.着力加强思政工作一体化建设。持续完善“三全育人”体制机制,加快思政工作体系任务目标落实。(王正华、党委宣传部)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主渠道作用。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要求,持续加强思政“金课建设”,深化思政名师培育,探索建立思政课教学资料库、案例库,加强实践教学,开发建设在线教学平台,不断增强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金能明、姚文兵,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处)拓展“国旗下的公开课”“校长有约”等思政品牌项目内涵和影响力,推进“网络名师培育”计划,利用重要节日或节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融入课堂。打造更多药学特色的文化艺术作品,繁荣“药味”校园文化。(王正华,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团委等)
7.坚持不懈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聚焦“两个维护”强化政治监督,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强化对中央和部省重要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持之以恒坚持严的基调,严格执行校院两级党委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强化监督考核,层层传导压力,压实管党治校政治责任。召开2022年学校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金能明、戴建君,党委办公室、纪委办公室)严格监督执纪问责,用好执纪监督“四种形态”,不断增强监督治理效能。强化党员干部党性、法纪和廉政教育,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地生根。持续深化巡视整改,扎实做好第四轮、第五轮校内巡察工作,健全巡察整改长效机制,加强对已完成巡察集中整改有关单位或重点问题的督察,盯紧整改落实,持续巩固深化整改成果。(戴建君,纪委办公室、监察处、党委巡察办公室)
8.持续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提升科技帮扶成效,加大技术指导和服务。推进镇坪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帮助做强做大中药材加工业和特色康养旅游产业,加大镇坪干部人才培训力度,以人才振兴带动乡村振兴。持续推进“院镇共建、支部结对、党员结亲”,进一步助力当地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金能明,党委组织部、各二级党组织)
9.不断开创统战和群团工作新局面。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健全大统战格局,加强统一战线同心教育实践基地内涵建设。为党外人士交流发展和建言献策搭建平台,持续打造民主党派和统战群体特色品牌活动。(金能明,党委统战部)充分发挥工会职能,提高教职工参政议政能力,关心教职工身心健康,丰富教职工文体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生活环境。(王正华,工会)深化学生社团改革建设,围绕建团百年、喜迎党的二十大主题,广泛开展各类学生特色活动,创新育人模式。(王正华,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团委)发挥“五老”独特优势,全面推进新时代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建设,统筹做好离退休人员各项服务管理工作,加强对特殊群体的精准精细服务。(王正华,离退休工作处)
二、聚力内涵建设,系统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
1.推进实施“十四五”规划。高质量推进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体系落地落实,明确“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关键核心指标(KPI)和重点建设任务,制定细化落实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责任状。推进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学院规划有效衔接,科学开展“十四五”规划监测评估。组织开展“十四五”发展战略暨全面深化改革2021年立项课题的中期检查及2022年新课题立项工作。(金能明、来茂德、陆涛,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
2.统筹抓好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完善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方案,推进完成2022年“双一流”建设各项任务。依托学科评估及专业学位水平评估结果,科学规划学校未来发展思路。完成学位授权点专项合格评估工作和周期性合格评估材料上报。优化学科布局,加快交叉学科布局,深化“大药学”“新药科”建设工作。做好“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三期项目验收和四期申报的准备,启动“十四五”省重点学科建设。推动学科管理信息平台建设。(陆涛,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
3.全面推进依法治校。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完成《中国药科大学章程》修订工作,健全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完善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继续实施规章建设行动计划,强化文件合法合规性审查,公布一批继续有效的规范性文件目录和已废止或失效的规范性文件目录。推进教育统计数据治理,强化统计监督职能。扎实做好群众来访、信息公开和“抓落实”工作,完善“学生校长助理”工作机制,进一步推进学校民主管理和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金能明、来茂德,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各二级单位)
4.持续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对照学校教育评价改革工作清单,推进“破五唯”走深走实。基于学生随堂评教和期末评教、代表课评价、督导评价等多元评价,进一步完善公正、全面、精准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力争实现移动端学生评教,建立教师“代表课”评价标准,凸显教师教学评价成效,形成可推广的课程形成性评价方案。多部门协同联动,结合年级特点和学生个性化需求,进一步完善学生“五育”综合评价机制。升级推免生选拔机制,调整综合竞争力课程体系占比,提升“五育”综合评价在推免生选拔中的实效,方案在2023届毕业生中测试,力争在2023级新生中实施。(金能明、来茂德、姚文兵、陆涛、王正华,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团委)
5.统筹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优化发展思路,以布局建设国际一流的天然药物创新药物研发技术创新支撑体系为目标,调整原有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定位,强化依托单位的法人主体责任,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管理模式,构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体系,打造一流水平的公共实验研究平台。重点聚焦“做实、做优、做强”,更加重视国家医药领域重大需求目标导向、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大科学”计划的组织实施,从“我能做什么”向“国家需要我做什么”转变,凝练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加强前沿科学中心、集成攻关大平台等重大平台的建设培育。引领构建“健康中国”战略人才体系,支持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发展,探索跨学科人才团队组建模式与机制,积极承担或参与国家“卡脖子”重大攻关任务和关键领域重大项目,在实践中造就若干药学原创研究战略科学家。融合“双一流”建设方案,有重点、有选择、有组织地开展多学科交叉的基础性、支撑性和战略性研究,以“国重重组+‘双一流’建设”推动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取得实效。力争在8月底前,分阶段完成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工作。(金能明、来茂德、孔令义,陆涛,科学技术处、玄武门校区管委会,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
6. 加快建设现代产业学院。以“新工科”教育理念为指导,重构创新药物研究型人才和制药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深化高级药学产业人才供给侧改革,实现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和全球供应链的精准对接。依托学校人才培养资源优势,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对接企业创新药物研发需求,探索“学校-地方政府-企业”三方协同的合作模式,促进教育、产业、创新在人才培养中全过程、全链条、全环节融合。遵循“多方协同、校企共赢、面向产业”的原则,共建平台、共建专业、共建课程、共建教材、共建团队,同时争取各种社会资源,吸引多方主体参与产业学院建设,共同开展重大应用课题研究、项目攻关、产品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项目孵化等工作,共享研究成果。力争在6月底前,成立现代产业学院并启动各项建设工作。(来茂德,姚文兵,陆涛,教务处,研究生院)
三、强化人才培养核心地位,助推医药行业转型发展
1.抓好优质本科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探索实践新时代药学人才分类培养教育新体系。推动“四新”人才培养改革,实施基础药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2.0、卓越药师培养计划2.0、卓越中药师培养计划、卓越中药制药工程师培养计划,以及“经管+健康”类、“英语+药学”类新文科人才培养计划。持续丰富一流专业内涵,分阶段开展国家和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规划论证、自我评价、阶段考核工作。持续深化一流课程建设,力争产出20门凸显教师教学成效和学生获得感、具有示范效应的“金课”。落实荣誉课程招标工作,升级建设荣誉课程8门,招标“融合课程”1门、“顶峰课程”3门。加快建设“药+X”一流教材体系,培育建设原创性、创新性、高阶性的“金教材”5-6本。提升教师专业教学能力,挖掘教学创新典型3-5位。专创融合,提升药学专业特色型双创教育体系核心内涵。精准培育下一轮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奖,积极参与新一轮“四新”项目和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评选,立项3-5项。(姚文兵,教务处)
2.推动卓越研究生教育。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以推免生工作为重点,提高生源质量。在达到2022年招收推免生(含直博生)数量基础上争取进一步提高,力争总数达到550人。加强对研究生培养各环节的督查、评估与改进,建立覆盖开题、中期、预答辩、答辩的全过程管理新机制。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基地建设、校外导师、专业实践全过程精细化管理,力争实现新增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4-6家,建设具有规模效应、管理规范的校级示范基地3-5家。结合前期改革成果申报教学成果奖,力争获国家级学会或教指委教学成果奖。加强研究生教学资源建设,完善常态化的“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评优建设体系,新增获省部级及以上荣誉的高质量优秀研究生教学资源3-5个。加强卓越导师指导能力提升,实现全体在岗导师培训全覆盖,新增省级及以上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奖1-2项。加强优秀学位论文培育,力争实现连续8年全国博士学位论文抽检合格率100%,首次达成江苏省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合格率100%,获省部级及以上优秀论文总数超过8篇。促成药学博士专业学位正式进入专业目录,完成指导性培养方案的编制论证工作,形成《药学博士专业学位指导性培养方案》。重塑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出口标准,研究制定药学专业学位论文基本要求。(陆涛,研究生院)
3.建设品牌继续教育。稳定学历教育,推动职继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改革实践,完善混合式教学评价和质量保障体系,形成继续教育典型案例。建设一流专业和课程,扩大江苏省校企合作自主招生规模,制定函授站管理办法。发展非学历教育,完善以高端精品培训为龙头、以品牌项目培训为主体、以基础在线培训为特色的非学历教育体系。推动建立管办分离机制,修订《中国药科大学非学历继续教育管理办法(试行)》。科学布局执业药师继续教育培训市场,拓展药品检查员、药物警戒管理、化妆品行业人员培训、GCP证书培训等领域,新建药监干部培训基地2-3个。努力实现社会效率和学校贡献的新突破。(于广琮,继续教育学院)
四、聚焦“四个面向”,奋力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能力
1.推动科研项目数量质量双提升。坚持以重大原创新药为科技创新的核心目标,持续完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加强科技创新平台的培育建设,支持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加强前沿科学中心和集成攻关大平台的建设培育,全力通过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评估,通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现场考核以及教育部工程技术中心建设评估。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前瞻布局一批原创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努力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创探索项目和江苏省前沿探索专项项目。全力做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江苏省基金等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申报的过程管理,力争在重点研发计划立项方面有较大突破。积极准备“‘十四五’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首批课题申报工作,努力拓宽与国家部委和地方科技主管部门的科技项目申报渠道。实现全年同口径科研经费总到账6亿元以上,在重大科研项目、人才项目实现新突破。(孔令义,科学技术处)
2.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健全转移转化支持体系,探索作价入股等更加灵活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式,持续推进技术转移中心、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建设,合理布局转移转化基地,规范和推进地方研究院建设,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深度对接,做好三大类横向合同的跟踪管理。力争签订重大科研合同数超过130项,成果转移转化数超过20项,成果转化合同金额超过5亿元。积极组织开展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的申报工作,力争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2项、新药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1件。(孔令义,科学技术处)
3.打造一流国际期刊。推动《中国天然药物》跻身学科Q1区。完成各期刊编委会的调整,充分发挥编委会在提高期刊质量中的作用。聚焦提高水平和主业,进一步提升期刊在行业内的影响力。论证创办高起点英文期刊的可行性,积极申报中国科协2022年度“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高起点新刊。(孔令义,期刊编辑部)
五、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持续为学校发展注入新动力
1.实质性推进对外开放。推进国际联合学院的筹办工作,物色确定新的外方合作对象,力争完成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韩国首尔国立大学等研究生层次合作办学项目洽谈,并签署合作意向。以欧亚大陆为重心,布局与日韩、英法等国家的合作,新开拓学生项目5项以上。新申报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2-3项。推进与港澳高校的双学位/联合学位项目,完成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课程的引进工作,线上课程总项目数达12门。积极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建立联系,设立“国际组织人才发展协会”,大力推进国际组织实习项目的宣传申报工作。协助做好药学江苏省国际化品牌专业的建设工作。做好留学生招生录取、管理培养的各项工作。(孔令义,国际交流合作处)
2.进一步扩大学校对外影响力。做好江苏省国际联合实验室的落地与执行。助力国际科研合作,为教师牵线搭桥,协助推进学校与国(境)外大学的科研合作对接。筹备成立苏港澳高校医药专业联盟,牵头举办中日韩学术研讨会,推进成立中英药学联盟,加入苏俄联盟、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升级海外合作教育展,组织开展“我药看世界”国际交流周系列活动,邀请35所以上国(境)外高校参与。积极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建立联系,以“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为支点,推进国际组织实习项目的申报工作。(孔令义,国际交流合作处)
六、深化机制改革,开创人才队伍建设新局面
1.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强化教师思想引领,落实《关于完善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体制机制的指导意见》。推进师德教育,制定《2022年教师思政和师德师风学习计划》,持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教师中入脑入心。健全师德师风培训学习常态化机制,开展师德师风专题培训、网络专题教育和师德师风应知应会应做知识测试。健全三级联动教师工作机制,做好教师思政和三级考核评价。建立师德舆情快速反应体系,健全师德违规分级通报制度,强化警示教育。精心办好教师节宣传庆祝活动和师德师风建设月评选表彰,持续选树宣传优秀教师典型,着力营造尊师重教氛围。(王正华,教师工作部)
2.聚焦高层次人才培引。坚持人才强校战略,营造尊重人才、重视人才的氛围。积极参与“健康中国”战略人才体系建设,探索跨学科人才团队组建模式与机制,大力培养药学原创研究杰出科学家。推进人才培育、项目申报再上新台阶,力争入选国家级“四青人才”创新高。建立院部人才引进评价新机制。贯彻落实《中国药科大学“兴药学者计划”实施办法》,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引,建立高素质人才队伍,努力完成“兴药学者计划”五个层次人才的遴选聘任工作,力争新增兴药杰出科学家1人、兴药领军学者2-3人、兴药青创学者5-6人,举办兴药高端学术论坛3-4期。推进博士后工作,构建兴药博士后体系,力争招收兴药师资博士后1-3名、兴药企业联培博士后2-3名,新入站兴药科研博士后30-35名。推进“智慧人事”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实现人才招聘网站、人才主页平台、科研团队主页平台投入使用。搭建海内外高层次同行人才核心学术影响力跟踪数据库。(郝海平,人事处)
3.深化人事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中国药科大学职员制度暂行办法》,探索职员考核机制,如宽带薪酬、差异化绩效系数等,调动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开展首次岗位聘用考核,推进第六轮岗位聘用(分级)工作。继续开展干部人事档案专项审核工作,全面启动数字化人事档案建设。(郝海平,人事处)
七、加强学生全流程管理服务,用心用情引领学生成长成才
1.全面提升学生教育管理服务水平。以“思政+”统领学生工作,强化学生思想教育,力争在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江苏省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全国或全省高校易班优秀共建高校和优秀易班工作案例、研究生社会实践等方面获奖有所突破。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完善“五育”评价量化指标体系和制度文件。完善学生成长发展支撑体系,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营造育人成才的良好氛围。加强资助育人的内涵建设,力争获评全省高校资助绩效评价优秀单位。完善辅导员专业化培养体系,打造新时代高素质辅导员队伍,在省级以上高校辅导员评选评优中获奖。(王正华,学生工作处、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
2.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践行“健康第一”理念,推进体教融合发展,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姚文兵,体育部)坚持“藥樂融通、藥兿互通、藥劇贯通”理念,深化美育综合改革,进一步完善美育课程体系建设,强化美育教师队伍建设。(王正华,团委)推进劳动教育,深度挖掘劳动教育资源,创新特色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增强劳动教育实效。(姚文兵、王正华,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团委)加强和改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好科学识别、实时预警、专业咨询和妥善应对。(金能明、王正华,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工作处、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
3.多措并举做好招生宣传工作。重新评估聘任省外招生宣传组组长,增加专任教师、专家教授参与招生宣传特别是高考志愿填报期间参与驻点宣传的比例。在省内推进“优质中学固定联系人制度”,在省外推行“各地市固定联系人”制度,加强在校生回访母校宣讲队建设。制定公平合理、有效有力的招生宣传工作奖励方案。紧跟各省份高考综合改革进展,打造“高峰”专业组,提升考生报考意愿。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通盘、动态调整相关专业的招生计划。推进“高校-高中-企业-校友”联动机制,探索与优质中学合作新模式,组建中国药科大学“少年药学家”培育计划精品专家库。力争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校录取排位、江苏考生物化专业组和物化/生专业组高校排位均有新进步。(郝海平,招生就业处)
4.助力学生充分和高质量就业。落实就业“一把手”工程,压实“学校-学院-辅导员”三级责任。优化就业工作考核办法与激励机制,打造“专职人员、学工队伍、专业教师、行业专家、知名校友”五位一体的就业育人队伍。完善就业帮扶机制,助力特殊群体毕业生提高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开展就业育人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推进生涯教育全程化改革,提升学生职场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加强校园招聘市场建设,积极挖掘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中的就业机会,引导毕业生在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等领域多元灵活就业。力争2022届毕业生就业去向初次落实率不低于80%、年终落实率不低于2021届,本科生深造率稳中有升,就业调查覆盖率不低于55%,毕业生就业质量指数稳中有进。(郝海平,招生就业处)
八、做实做细综合保障,打造一流的办学资源支撑体系
1.从严从紧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事业发展,从严从紧、科学精准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贯彻“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坚持常态化防控和应急处置相结合,强化疫情源头管控、强化人员安全有序流动、强化多渠道监测预警、强化重点环节疫情防控、强化疫情应急处置能力、强化督导检查和责任落实,确保上级防控工作重大决策部署和学校各项防控措施落实落地。扎实做好开学返校前后各项工作,积极参与属地联控联防,统筹做好信息摸排、校园管理、物资储备、饮食安全、公共卫生、心理健康辅导、人文关怀、舆论引导与科普宣传等各项工作。(学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各二级单位)
2.夯实基础建设与后勤服务。完成江宁校区校园基本建设规划修编,做好江宁校区四个新建项目:学院实验楼二期入驻收尾、药学动物中心项目建设、研究生公寓三期项目建设、研究生公寓四期项目招标和建设;做好五个修缮项目及平面规划调整:江宁校区专业课实验楼F楼修缮、玄武门校区学术交流中心钢结构维修、江宁校区行政楼及会议中心外立面和屋面维修、江宁校区学生公寓E、F组团维修、玄武门校区成教院老楼修缮项目。推进绿色校园建设,通过江宁区环保、水务等管理部门的联合验收。完成节能监管平台三期建设。做好固定资产处置工作,修订完善房产管理规章制度。打造一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药学人文景观和文化设施,繁荣校园人文生态。(袁浩,基建后勤处)提升后勤保障能力,不断深化“有我在,你无忧”的后勤服务文化内涵。(袁浩,后勤服务集团总公司)
3.推进实验室精细化管理。排查安全隐患,降低安全风险。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和预警系统建设,全面推行安全隐患“12分扣分制”,实现对安全隐患的闭环和留痕管理。厘清实验室安全风险源底数,实施实验室分级分类精准管理。优化危化品管理,对管制类危险化学品进行实时盘存。优化危险废物管理,实现危险废物全流程监管。落实 “三级责任清单”,对各学院进行考核评价。修订大型仪器管理制度,实现大型仪器全生命周期管理,进一步盘活仪器资源。加强实验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培养在专技领域内有影响力的团队或个人。(陆涛,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
4.优化财务运转效能。强化内控管理,协同推进内控机制建设和工作流程优化。扩大“虚拟校园卡”使用范围,除计财处和一卡通中心外,全面取消校内现金收款。优化银校合作项目管理流程,提高银行资金使用效益,力争全年使用银校合作资金4000万元。合理规划存款结构,增加利息收入,力争全年存款利息收入3800万元。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力争专项基金执行进度在6月、9月和12月三个考核节点,分别达到50%、75%和99%,排名部属高校前十位。推动财务信息化建设,上线智能问答系统、财务缴费平台、移动端平台系统、科研预开票系统。(于广琮,计财处)完成审计信息化系统一期项目建设,完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加强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的审计工作,规范固定资产处置程序。(来茂德,审计处)推进招采系统三期建设,打造覆盖“需求-立项-文件编制-文件审核-合同签订”的项目采购全生命周期、闭环式动态监督审批管理平台,提高招标采购信息化水平。(于广琮,招投标办公室)加强校办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完成南京药大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工商注销、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权转让以及校办企业债务清理等工作。(于广琮,江苏省中国药科大学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5.加快推进校园数字化转型。投资建设“云上药大”,在夯实已有数据平台的基础上,采用统一数据标准,以“数据业务化、业务数据化”为导向,打造与学校发展相适配的信息化应用数据平台,实现校内软硬件资源的统一管理和使用。推进数据治理与共享,打破“数据孤岛”,提高各单位权威数据的共享度和利用率。全面推广“虚拟校园卡”各类应用,实现两校区师生衣食住行等各项业务系统的集成,力争“虚拟校园卡”使用率(相对于实体卡)达95%。(姚文兵,图书与信息中心)推动“规范型、服务型、智慧型、文化型、研究型”综合档案室建设,实现综合档案信息化管理,满足广大校友和在校师生档案远程查询利用需求。推动校情大数据平台建设,优化“教育事业统计报表”工作流程,建立人、财、物等基础台账,实现信息化、系统化建设新跨越。(来茂德,校长办公室)
6.确保校园安全稳定。提高政治站位,强化国家安全意识,抓好机要保密工作。(金能明,党委办公室)严格执行领导带班值班、全年24小时总值班、专项值班和信息报告制度,健全安全稳定联动工作机制,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掌握防范抵御风险主动权。(金能明、来茂德、袁浩,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保卫处)狠抓校园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开展校园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推进消防改造工程及监控视频证据90天留存容量建设。加强警校合作,持续探索校外专业安防团队力量融入平安校园建设。(袁浩,保卫处)
7.积极拓展办学资源。加强基金会组织和制度建设,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吸引社会资源办学。(金能明、于广琮,南京中国药科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秘书处、校友会秘书处)强化医药深度融合,推进直属附属医院建设提档升级。(于广琮,校长办公室)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持续优化校友会小程序功能,拓展校友企业线上服务渠道。加强校友企业走访调研,完善沟通交流机制,推动“校友-学校-社会”共赢发展。(来茂德、于广琮,校长办公室、校友会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