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十四五” 推进“双一流”
——2021年学校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现在,我代表学校党政向大会报告2021年主要工作和2022年重点工作,请予审议。
第一部分,总结学校2021年的主要工作。
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十四五”规划开局实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踏上新征程。一年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抓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与改革发展各项重点工作,对口帮扶促进乡村振兴再创佳绩,“双一流”建设高质量推进,“十四五”新征程开局势头良好,学校综合影响力稳步提升,向建党一百周年交出了一份合格答卷。总体情况详见学校年终总结,这里,我着重向各位代表汇报2021年的六项主要工作。
1.党建工作质量和水平全面提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进一步增强党委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主体责任,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深入学习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江苏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大抓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党的思想理论武装。始终把讲政治摆在首位,高标准高质量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实施建党“百年行动”,精心组织专题党课和专题宣讲活动,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切实引导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深刻领悟自觉践行“两个确立”,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2.织密织牢疫情防控“安全网”。南京禄口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学校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始终坚守疫情防控岗位一线,组织完成7轮29600人次全员核酸检测,3轮疫苗接种率达97%;升级新访客入校系统,推行人脸识别等信息技术在学生返校、师生出入校园、核酸检测、疫苗接种等场景下的应用,升级“药康码”,坚决落实每周三常态化核酸检测工作。严格校园管控,及时排查报告,构建实施“校院结合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健全疫情防控“两案九制”,加强与属地政府联系,形成联防联控机制;研究制定的《中国药科大学全员核酸技术导则》被转发江苏高校借鉴推广。广大师生发挥专业优势,主动投身疫情防控一线,1400余人次赴校外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活动,为全力打赢南京疫情防控“歼灭战”贡献药大力量。
3.教育评价改革落地见效。以《“四航”育人工程,培根铸魂育时代英才》《“学在药大”四个一流建设计划》”书记校长开局项目为引领,深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改革教师评价,坚持“师德第一标准、分类第一原则、实绩第一标尺”,出台自然科学类、人文社科类、实验系列、思政理论课、学生思政系列等5个职称评审文件,深入推进分类评价,有效激发人才活力。改革人才评价,打造“532”人才引育体系(五层次兴药学者、三类型博士后、二种类特聘研究员),搭建“兴药计划”高层次人才引进平台,获批江苏省“十四五”首批高校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重点平台建设项目。改革用人评价,制定《岗位聘用管理办法》,实行发展靠业绩,改变“一评定终身”。改革科研评价,出台《中国药科大学奖励办法》,进一步修订奖励细则,建立有利于创新的科技评价体系。改革学生评价,创新拔尖计划评价机制,打造五育并举、博雅专攻的书院育人模式;修订出台《研究生申请学位成果标准认定规定》,以期刊层次导向破影响因子“硬杠”、鼓励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鼓励产出重大原创成果。结合已出台的教师教学工作量规定、科研用房有偿使用管理规定等文件,学校已形成层次分明、架构清晰的改革治理体系,相关经验被《教育部简报》单篇报道,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4.谋划推进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把握后疫情时代大健康产业发展新形势,抢抓新机遇、谋划新战略。擘画“十四五”发展新蓝图,设计构建以《中国药科大学“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为统领, 13个专项规划和16个学院(含1家直属附属医院)规划为支撑的学校“1+13+16”规划体系架构,丰富形成由规划文本、重点建设项目和关键绩效指标(KPI)组成的定性定量相结合的规划结构内涵。启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医药行业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共性技术,立足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发展规律,明确在学科深度交叉和融合基础上,建“药学与中药学”世界一流学科。完成全国学科评估和专业学位授权点建设工作,做好全国学科评估及专业学位水平评估公示及异议处理工作,新增生物与医药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通过专项合格评估。拓展医学、公共卫生等新领域的学科建设,与南京市六合区共建“中国药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京市六合区人民医院”,实质性推进学校附属医院建设;与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建公共卫生与应急药学研究院,高起点布局重大疾病防治、抗病毒药物等战略性、前瞻性和基础性学科领域,提升学校公共卫生领域服务能力。
5.教学与科研再上新台阶。打造优质本科生教育,4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基础药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获批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获全国优秀教材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2人获评“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获首批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5项、教育部产学协同育人课题立项3项;获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二等奖4项。实施卓越研究生教育,制定博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上岗申请实施方法,完成学术硕士(27个专业)和学术博士(含直博生,17个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首次实施硕士答辩前学位论文全盲审,连续七年实现博士学位论文抽检全合格;获评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2篇、优秀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篇,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培育优秀科技成果,全口径到账科研经费5.4亿元,创历史新高;获批国家级项目超114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国家杰青1项、重点项目2项、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1项,获批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指南引导类新冠药物研发)原创探索计划项目、1项江苏省前沿引领专项探索项目;1类创新药CPU-118获CFDA临床试验默示许可,1类抗血栓新药维卡格雷获得美国FDA的临床许可;获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省高校科研成果奖一等奖1项。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与南京市江宁高新区共建原创药物技术创新研究院,与新华制药等共建校企联合实验室35个,新签订横向合同超876项;38件发明专利实现转移转化,合同金额达5.344亿元,其中10项专利转化合同金额超千万元;获批2021年度江苏省高价值专利培育计划项目和2021年江苏省专利转化专项计划项目,实现江苏省专利项目“大满贯”。
6.办学支撑条件更加优化。学校全年预算总收入16.51亿元,较上年增加13172.15万元;学校预算总支出16.14亿元,较上年增加11118.72万元。多措并举做到开源节流,实施银校合作项目25个,节省资金3350万元;做好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到账合同经费821.9万元;加强校友会、基金会建设,到账捐赠资金1737万元,获教育部捐赠配比964.5万元;强化节约型校园建设,获节水型高校称号及10万元奖励;接受科技部、财政部大仪开放共享评价考核,成绩位列部委属高校第13名,获得优秀等级及120万元奖励。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上线智慧校园融合门户平台,实现校内常规业务线上办理;推进江宁校区学院实验楼二期、药学动物中心、研究生公寓三期及四期等4个新建项目,投入1.2亿元。做实做细实验室管理,修订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构建实验室基础信息管理及安全巡检系,建立危险废物管理系统及废气、废水净化设备运维服务体系。
除了以上归纳的六方面内容,学校在八十五周年校庆、统战群团、招生就业、学生管理、安全稳定、对外交流、综合保障等方面的工作均可圈可点。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一一汇报了。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上级部门正确领导的结果,更是全校上下辛勤耕耘、共同努力的体现。在这里,我代表学校党政,向全体师生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第二部分,报告学校2022年的重点工作。
在看到2021年发展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增强忧患意识,时刻保持清醒。对照国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的重大发展需求,纵向对照学校药学特色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横向对标国内外著名高校的建设水平,我们仍存在差距,接下来的各项工作也将更加繁重。2022年,我们将迎来党的二十大,“十四五”规划的实施也将进入第二年,可谓是意义重大、节点特殊。学校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中央决策部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十四五”规划实施,抓好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学校将以若干重点工作为引擎,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学校事业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1.统筹做好国重重组工作。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关系到国际生存权、发展权和未来话语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对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重组,形成我国实验室体系”。作为“天然药物活性组分与药效”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学校要提高政治站位、扛起历史责任,坚持“四个面向”,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问题,开展有组织的科学研究,特色鲜明、方向聚焦、基础与转化结合的天然药物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及学术交流高地。要在重组中优化发展思路,以布局建设国际一流的天然药物创新药物研发技术创新支撑体系为目标,调整原有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定位、强化依托单位的法人主体责任、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管理模式、构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体系、打造一流水平的公共实验研究平台。要在重组中重点聚焦“做实、做优、做强”,更加重视国家医药领域重大需求目标导向、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大科学”计划的组织实施,从“我能做什么”向“国家需要我做什么转变”,凝练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加强前沿科学中心、集成攻关大平台等重大平台的建设培育。要在重组中引领构建“健康中国”战略人才体系,支持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发展,探索跨学科人才团队组建模式与机制,积极承担或参与国家“卡脖子”重大攻关任务和关键领域重大项目,在实践中造就若干药学原创研究战略科学家。在重组中融合“双一流”建设方案,有重点、有选择、有组织地开展多学科交叉的基础性、支撑性和战略性研究,以“国重重组+ ‘双一流’建设”推动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取得实效。
2.加快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坚持“本研衔接,跨界培养”,探索医药融合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新机制,构建产业导向的药学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在建设目标上,以“新工科”教育理念为指导,重构“创新药物研究型”和“制药工程技术型”两类人才培养模式,深化高级药学产业人才供给侧改革,实现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和全球供应链的精准对接。在建设思路上,争取地方政府支持下,依托学校人才培养资源优势,对接地方创新药物研发需求,探索“学校—地方政府—企业”三方协同的合作模式,促进教育、产业、创新在人才培养中全过程、全链条、全环节融合。在运行模式上,遵循多方协同,校企共赢,面向产业的原则,学校与企业深度融合,共建平台、共建专业、共建课程、共建教材、共建团队,同时争取各种社会资源,吸引多方主体参与产业学院建设,共同开展重大应用课题研究、项目攻关、产品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项目孵化等工作,共享研究成果。进一步发挥高等药学教育改革发展的引领作用,为国内药学院校提供人才培养模式和产教融合育人机制范本。
3.持续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深入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落地落实。进一步做好教学质量评价,优化评教指标,明晰教学评价的关键指标点,提高指标及评分的区分度;优化评价工具,以学生体验为切入点,定制开发和改进现有的随堂评教、期末评教以及评教数据分析系统;优化数据分析,将学生评教结果与既往学生评价数据、督导听课评价结果相结合,实现数据横向、纵向对比和相互印证,提升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进一步完善学生“五育”评价,构建量化指标体系,强化德智体美劳 “五育”评价模块建设标准,结合年级特色,分阶段实施量化考核;强化综合实效评价,统筹规划、科学设计以“五育”素养为特色和综合竞争力的学习内容,探索学生自主个性化开展“五育”素养评价。进一步优化推免生选拔评价,围绕能力导向、需求导向和结果导向,结合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能力提升需求,打造符合行业发展特色的综合竞争力培育课程体系;升级推免选拔体系,适度调整综合竞争力培育课程考核占比,探索检验“五育”综合评价在推免选拔体系中的实效。全校上下要持续对照学校教育评价改革工作清单,推进“破五唯”走深走实,为探索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提交“药大答卷”、贡献“药大智慧”。
各位代表、同志们,学校的改革发展工作从来都是不容易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那么“建设药学特色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也绝不是一马平川、朝夕之间就能到达的。百年变局之下,只有勇于自我革命才能赢得历史主动,唯有“力出一孔”才能做到“利出一孔”。在先前的党史学习实践中,思考了自己对学校治理的体会,与大家共勉。第一是团结,是不忘初心,要始终坚持抢抓“健康中国”战略发展机遇不动摇,要始终坚持药学特色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不动摇。第二是紧张,是追求卓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需置身国际坐标系,引入高绩效目标和竞争淘汰机制,这意味着我们必须要使劲儿跳才有可能摘到为数不多的药学果实。第三是严肃,是贯彻落实,学校新修订的《中国药科大学章程》、陆续出台的系列改革治理文件,必须要不折不扣地执行。第四是活泼,是尊重人性,只有调动所有人的内在积极性,不用扬鞭自奋蹄,才能迸发出最强的战斗力和创造力。
回首2021,硕果累累、成绩斐然;展望2022,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以攻坚克难的勇气、久久为功的韧劲,为建设药学特色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办人民满意的高等药学教育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最后,提前祝各位春节快乐、万事如意!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