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对于学校来讲也是极具挑战的一年。面对“两个大局”交织激荡的时代背景、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一年来,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党的建设统领学校事业发展,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与深化改革发展工作,高质量完成教育部巡视整改,不断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率先全面复工返校复学,对口帮扶陕西镇坪脱贫攻坚再创新绩、书记校长年度履职亮点项目高质量推进,全面总结“十三五”工作,系统谋划“十四五”学校事业发展规划,用奋进之笔书写了学校事业发展的满意答卷。
一、决胜疫情防控三大战役,践行药大使命担当
1.众志成城,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学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一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批示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教育部党组和江苏省委的要求,坚决扛起关键时期的特殊政治责任,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实现了校内外师生健康安全、复工复学有序平稳,线上线下教育教学顺畅有效、重大重点工作成效显著、校园秩序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经受住了疫情防控的大战大考。
2.精准施策,打好复工复学运动战。在全国本土病例实现“三无”(无新增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的成效下,学校党政主要领导快速响应、科学谋划开学返校工作、一线靠前指挥;各级干部迅速行动、精准施策、推进网格化管理。4月13日实现本专预科生、研究生全面返校复学,成为复学时间最早的部属高校,初次复学率近90%,实现复学三个最(线下复学时间最早、复学学段最全、返学率最高)。在复工复学运动战中,广大教职员工众志成城、无私奉献,确保疫情防控和学校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后勤服务有序开展;科研工作者放弃春节团聚,线上线下协同攻关,为抗疫防治分忧献策;干部教师履职尽责、担当作为,以关键时刻的关键作为推动学校改革发展。
3.多措并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战。学校创新工作方法,积极提升常态化疫情防控时期的校园网信息化建设水平。推广使用“CPU健康码”,细化健康情况排查、疫情防控报告,加强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建立学校医院联动的“绿色通道”,以实际行动践行“生命至上、师生至上”理念。
二、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党的建设统领学校事业发展
1.强化党的政治建设首位意识。始终坚持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严格执行“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全年召开党委全委会2次、常委会24次、校务会35次,聚焦谋大事、议大事、抓大事,充分发挥校党委“把方向、管大局、抓班子、带队伍、作决策、保落实”的政治核心作用。制定《贯彻落实<关于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的若干措施>的实施办法》,领导干部带头严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认真执行《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条例》。校领导带头执行党的“双重组织生活”,参加所在支部组织生活会。党委书记校长分别在暑期读书班作专题报告。
2.高质量完成巡视整改工作。对标对表中央关于深化政治巡视、加强政治监督要求对,把整改落实当作学校重要的政治任务和班子成员重大政治责任,按照整改时序,扎实推进4个方面、14个整改项目、35个问题、61项整改任务,198项整改举措。截至2020年12月31日,按照整改时序195项整改项目100%整改到位。开展新一届党委首轮校内巡察(基临院、中药学院),进一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向纵深发展。加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整改检查督查,巩固深化主题教育成果,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3.不断加强党的思想理论武装。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修订完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设立“固定学习活动日”,对二级党组织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巡学旁听全覆盖,提高理论学习及时性针对性时效性。开展校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14次,校领导班子成员践行一线规则,深入基层联系师生200余次,上党课31次。举办领导干部暑期读书班,集中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全国“两会”精神、中央关于深化政治巡视精神、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不断推动理论学习走深走实、入脑入心。
4.持续巩固基层党组织建设。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党支部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在本科生和高知群体中发展党员工作的意见》,调整优化党组织设置,全校党支部由197个调整优化为221个;落实高校党建工作重点任务,积极开展“对标争先”创建工作,新增立项“样板支部”1个,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实现100%。加强和改进在本科生和高知群体中发展党员,突出政治标准,培训党员发展对象612名,发展党员520名。开展学院党政联席会议、院务会议、党支部建设专项自查、督查工作,推进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5.完善干部选用管育全链条体系。根据学校事业发展需要,进一步优化内设机构设置、适度增加干部职数,规范选任程序,注重在一线基层单位、艰苦吃劲岗位和急难险重任务中锻炼培养使用干部。调整处级干部55人次,其中提拔25人,轮岗交流25人,免去处级领导职务5人。拓宽科级干部成长渠道,选任、交流科级干部29人。健全考察考核体系,完成2名副校长的试用期考核、8名处级干部的试用期考核、2名援藏干部进藏1年期满考核。制定并落实干部培训规划,协调各级干部参加调训轮训68人次,推荐14名优秀干部挂职锻炼。抓严做实干部监督管理,干部个人事项申报核查全年一致率(含基本一致)达到100%,完成干部兼职审批77项,向教育部申请审批校领导社会兼职9项,对5名处级干部开展提醒谈话。持续推进年轻干部工作。
6.夯实思政育人实效。严格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制定实施方案和工作台账,梳理出30项74条目标任务。持续开展校院两级意识形态风险的定期排查和研判,开展思政及意识形态专项督察,加强舆情监测和引导,创造良好育人氛围。深入开展“国旗下的公开课”“校长有约”等品牌思政活动;开展师德宣传月活动,培育崇尚师德的良好氛围,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思政课和课程思政改革创新,挖掘校园育人元素,推进校史文脉建设。精心打造精品信息稿件,上报专报信息86期,1期被教育部《教育简报》单篇专题刊发,8期被教育部、教育厅网站刊发,信息稿件采用情况取得近年来最好成绩。中央电视台等知名媒体上聚焦报道我校助力扶贫工作典型经验和“脑瘫励志少年”姚俊鹏的感人事迹,强化我校正面宣传形象。
7.巩固扶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持续巩固脱贫成效,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全面超额提前完成 “6个200”,举办镇坪县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推介会,动员引导教职工“消费扶贫”116万元,超前超额完成定点扶贫责任书任务。加强乡村振兴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学校扶贫项目成功第五次入选教育部十大典型项目,入选教育部报中办、国办《教育要情》1次,获评安康市扶贫攻坚先进集体,教育部网站专题报道3次,定向约稿1次,《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深入报道。
8.推进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召开学校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制定校院两级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修订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实施细则的具体办法,压紧压实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推动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坚持把“严”的主基调贯穿于监督执纪问责全过程,以精准监督疫情防控、护航复教复研复学,采取“四不两直”方式监督28次。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组织开展廉政主题教育5次。准确运用“四种形态”,处置自收、转办、巡视移交的11件问题线索和25件信访件,运用监督执纪“第一种形态”,提醒谈话5人次,诫勉谈话6人次,批评教育2人次;运用“第二种形态”,立案2起,党内警告处分2人次,问责1人次;运用“第三种形态”做出重大职务调整1人。做实做细日常监督,进一步深化作风建设,围绕重点领域开展现场监督134场次,梳理廉政风险点153项,细化防控措施324条,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
三、注重内涵提升,科学谋划“十四五”建设新征程
学校将新冠疫情“危机”转化为内涵提升“契机”,精准细化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任务目标,科学谋划未来五年发展蓝图。
1.加速推进“双一流”建设。完成“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项目”2021-2023年项目编制和申报,完成3轮“双一流”建设动态监测数据填报和周期总结自评工作。推进第五轮全国学科评估和全国专业学位水平评估工作。完成基础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生物与医药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新增申报、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
2.不断增强学科竞争优势。药理学与毒理学、化学、生物与生物化学、临床医学、材料科学5个学科领域的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其中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位列全球第32位、国内高校第1位。在2021 US News世界大学排行榜中,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位列全球第15位、亚洲第1位。在2020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药学、中药学学科分别排名国内第1、第2,均进入“中国顶尖学科”行列。
3.持续提升依法治校水平。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法治工作的意见》要求,学校成立由书记、校长任组长的依法治校工作领导小组,聘任二级单位法治工作联络员40名,将习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落到实处。
4.布局实施教育评价改革。以拔尖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为切入点,成立孟目的学院,统筹管理“一拔尖”“两基地”“两卓越”等计划,创新第一、二、三课堂多维度综合评价体系,打造以“原创药物研发链”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构建具备示范引领作用的药学拔尖人才培养特区。以选配师资为契机,推进职称绩效改革,增设“教学研究岗”教授,不考核学科科研;设立“未来教育家专项计划”,培养药学教育家;在国内高校职称改革中首次提出“代表课”审查制,将职称晋升中教学能力评价用“教学学术标准”进行量化,打破以往综合教学评价中缺少硬指标的困境。
5.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系统总结“十三五”学校事业发展主要成绩及存在问题,制定《中国药科大学“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体系,形成《中国药科大学“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并提交教代会审议。
四、狠抓教育教学,努力培养新时代药界英才
学校抓好疫情防控下的教育教学工作,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谋篇布局培育堪当新时代大任的药界英才。
1.本科教育教学成果丰硕。上半年802门次理论课全部在线授课,被全国高校现代化远程教育协作组授予“抗疫先进单位”称号。药学专业通过教育部考察认证。新增应用统计学、健康服务与管理2个本科专业,新增1个中外合作办学点。获批第二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3项,获批教育产学协同育人课题立项2项。新立项课程思政建设示范项目20门。获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14门。国药系列《药物质量与安全》上线中国大学MOOC平台。2门课程在“学习强国”展示。16部作品在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中获奖,被省教育厅授予“优秀组织单位”称号。5本教材获批“江苏省重点教材”,5本教材获“国家教材建设奖”评选资格。
2.研究生教育迈向卓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打造优质线上课程,其中院长工程4门、精品课程5门、国际课程2门、推荐课程17门、经典课程6门、通识课程50门。推进分类培养,对专业学位研究生4个专业类别下22个领域方向的培养方案进行精细化修订,推进以项目制为导向的专硕基地培养模式,获首届全国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个专硕实践基地获评全国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示范基地。新增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2篇、优秀硕士论文4篇、全国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4篇,连续六年国家博士学位论文抽检合格率为100%。研究生教育改革工作被教育部官网专题报道。
3.继续教育成绩喜人。高质量完成疫情防控期间教育教学工作,确保18288名在籍学生顺利完成教学计划。 “至善”系列首期--“药物政策与法规”高级研修班成功开办。与海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共建行业培训基地。
4.创新创业教育大步前行。入选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立项大创项目322项,“互联网+”培育项目460项,“互联网+”菁英培育项目77项。获国际遗传工程机器设计大赛金奖、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优秀学术论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青年创客挑战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2项。
5.留学生教育扎实有效。强化留学生管理,确保疫情防控“零遗漏、全覆盖”。举办5场来华留学线上教育展,举办第三届“国际高中校长论坛”,全年招收各类留学生139人。《药剂学》等三门课程获批2020年度省级英文精品课程。
6.药学教育引领作用持续发挥。任教育部高等学校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和秘书长单位,牵头完成四川大学等4个药学专业以及中国医科大学临床药学专业的认证考察工作。履行全国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工作职责,成立药学博士专业学位设置论证工作小组,完成在我国设置药学博士专业学位相关论证工作。
五、坚持自主创新,全力服务“健康中国”建设
学校聚焦从“0”到“1”原创性成果突破,鼓励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以“顶天立地”的姿态推动新药研发“开天辟地”。
1.科研水平再上新台阶。围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相关问题,第一时间自筹经费支持启动12项应急科研专项,完成瑞德西韦合成工艺研发,筛选出2个具有体外抗病毒活性的化合物,中德合作课题获国家基金委中德中心立项资助。获全国创新争优奖1项,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获江苏省青年科技奖1项。获批主持国家级项目95项,省部级项目72项,其中新增国家自然基金重点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1项,优青1项,江苏省前沿探索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进展顺利,“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中药的分子标识研究以及‘中药智慧云’信息平台建设”项目正式启动。在顶级期刊上发表的研究论文再次超过30篇。全年到账科研经费4.67亿元,其中纵向经费2.58亿元,横向经费2.09亿元。
2.平台基地建设成效显著。江苏省缓释智能制剂及关键功能性辅料开发与评价工程研究中心和南京市中药全产业链质量监测与溯源关键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先后获批立项。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重点实验室申报5项,其中现场考核3项,有望实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完成3个江苏省科技厅重点实验室、2个江苏省协同创新中心、4个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的绩效评估。江苏省药物代谢动力学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生物医药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天然活性物质发现与研究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获评优秀。
3.社会服务亮点纷呈。与江宁高新区签订创新药物研发技术创新中心共建协议,与天士力集团共建创新药物研究院,与华海药业共建创新药物与高端制剂联合研发中心,与厦门市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全年共签订横向合同571项,合同总金额超过5.58亿元,其中千万元以上合同8项,百万元以上合同72项,进入教育部第二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行列,获得2020年江苏省技术转移联盟“技术转移工作创新奖”。修订出台《中国药科大学知识产权管理办法》,完成发明专利申请353件,获发明专利授权155件,较去年增长27%;完成PCT专利申请23件,获美国发明授权2件、欧洲发明授权1件。全年20件发明专利实现转移转化,金额达2.3亿元,其中三项专利转化合同额超过千万。入选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
4.期刊建设呈现进步。《中国天然药物》SCI影响因子2.014,增长13.6%,获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中国药科大学学报》被列为CSCD和北大中文“双核心”期刊。
六、强化师德师风,专注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
学校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坚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全面开启“破五唯”新征程。
1.突出师德师风建设。印发《中国药科大学教师师德手册》,完成“国邦”奖教金、首届“豪森”优秀导师(团队)奖评选。开展教职工从事教育工作三十年纪念活动,举办教职工荣退仪式。
2.专注高水平师资建设。出台“兴药学者计划”系列文件,遴选兴药领军学者2人、兴药青创学者2人,力争实现在药学及其交叉学科领域取得从“0”到“1”的突破。全年引进高层次人才16人,其中国家杰青/长江学者1人,二级教授1人,特聘研究员5人。完成国家级人才项目申报,3人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青年项目建议名单,3人进入政府特殊津贴公示名单,新增国家优青1人,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1人、青年教师基金1人。
3.深化人事体制机制改革。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文件精神,全面开启“破五唯”新征程。制定《中国药科大学共识期刊目录》,推行代表成果评价制度;出台《中国药科大学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理工、生物医药类)(试行)》文件,建立健全分类评价体系;修订《中国药科大学岗位聘用实施细则(修订)》,完成第五轮岗位聘用工作;制定《中国药科大学管理人员交流轮岗实施办法》,顺利完成首轮管理人员交流轮岗工作。完成机关及教育教学辅助部门绩效考核评价改革方案,调动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七、拓展合作网络,加速推进国际化进程
学校优化疫情防控下的对外开放布局,加强人才培养和科研国际合作,向世界发出药大“声音”、贡献药大“智慧”。
1.持续推进对外开放。与曼彻斯特大学联合申报的临床药学专业中外合作项目获得教育部批准立项。入选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与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等高校新签订协议4项,与俄罗斯国立技术大学新开拓学生交流项目4个。
2.强化师生出国境管理。制定《中国药科大学教职工因公出国(境)审批管理办法》,按计划执行探索世界计划奖学金并派出62名学生赴海外学习。摸排、梳理海外师生情况,及时上报各级主管部门。
3.做好外国专家工作。获批国家外专局经费756万元,其中四个引智基地合计360万元。首次帮助外教申请到外国青年学者研究基金20万元。
八、用心用情服务,引领药学生成长成才
学校主动适应高考改革新形势,落实学生工作“一口清”制度,加强大学生文明修身教育,为学生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1.教育管理成效显著。科学制定疫情防控期间学生开学返校方案及相关管理办法,构建“学校—学院—辅导员—学生干部”四级网络信息摸排工作机制。加强学生思政教育,1名学生获江苏省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加强学工队伍建设,1名辅导员获江苏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入围奖,1名辅导员获全省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三等奖。做好各项资助育人工作,获评江苏省学生资助工作绩效评价优秀单位。
2.生源质量稳步提升。招收全日制本专科生2923人,理科录取最低分排名比例实现进步的省份有16个;理科(综合改革)录取最低分排名比例在前5%的省份有8个(比2019年增加2个),5-7%的省份有9个,7-10%的省份有7个;2020年综合改革的北京、海南、山东、天津4个省份最低分排名均有提升,其中山东省进入前4%。招收博士生290人、硕士生2200人,其中双一流”高校生源录取占比44%。
3.就业服务精准到位。通过“暖心管理、广拓渠道、精心指导、精准帮扶、贴心宣传”五个“到位”战疫情,稳就业。走访用人单位近20个,参加校政企合作会议10余场。举办线上线下招聘会500余场,接待用人单位800余家,推送招聘信息7000余条,提供有效岗位15万余个。2020届毕业生总就业率为88.74%,本科生升学率为45.40%,增加2.89%。
4.校园文化积极向上。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墨香药苑艺术讲座等系列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参加江苏省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推进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1支团队荣获2020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5人荣获“江苏省大学生抗疫先进个人”。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承办江苏省第27届高校“校长杯”乒乓球比赛等大型赛事,排球队、健美操队获省级以上奖项。
九、凝聚各方力量,共谋学校发展
1.扎实做好新时代统战工作。推进“一党派一品牌”,引导统战对象参政议政、建言献策,被全国政协等政府机构采纳提案建议等4篇。加强党外代表人士培养,推荐5人担任社会团体职务。6人被各级组织评为先进个人,2个基层组织被评为先进集体。
2.积极发挥青年作用。胜利召开第二十二次学生代表大会、第十一次研究生代表大会。开展系列教育活动130余场,7人次荣获“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称号,荣获“江苏省五四红旗团委”等26个省级以上集体荣誉。
3.用心用情做好离退休工作。关心关爱离退休老同志,积极为离退休职工排忧解难。全年走访慰问离退休、生病住院离退休老同志等560人次,电话慰问2600余人次,实现了人员的全覆盖。
4.发挥工会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开展各类教工文体活动,丰富校园的文化生活。深入开展“六必访”活动,为112名教职工发放慰问金4.45万元,慰问26名因病住院教职工,发放住院慰问金2.6万元。推进大病医疗互助工作,共计支付互助金61万余元。1位教师获评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启动校“双代会”的换届筹备工作,指导各二级单位开展工会换届选举工作。
5.做好校友会、基金会工作。加强校友会建设,完成贵州校友会换届工作。邀请抗疫先锋杨勇等校友代表返校宣讲。加强基金会建设,全年到账捐赠资金1103.56万元,获教育部捐赠配比1305万元,与江苏恒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签订1500万元捐赠协议,助力学校事业发展。
十、优化综合保障,打造坚强有力的办学支撑体系
学校整合校内外办学资源、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开源节流、科学谋划,全力支撑药学特色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建设。
1.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推进药学动物中心等3个新建项目,投入6531万元。完成江宁校区E实验楼等3个修缮项目,投入2098万元。做好江宁校区G实验楼等10个维修项目,投入4590万元。
2.后勤服务暖心到位。做好两校区预检分诊工作,发热送诊352人次、核酸检测2163人次。做好校内隔离区域的后勤保障服务,确保专区专人、专人专具。通过江苏省高校后勤安全工作检查,获评江苏省高校后勤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
3.智慧校园落实落地。建成网上服务大厅,升级OA系统并上线23个审批表单,嵌入外来人员审批入校系统等模块,打造覆盖PC端、移动端并集企业微信、微信客户端等各类社交平台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外互通、多渠道共融的智慧校园体系,打破两校区时空限制,全面开启“不见面办工”时代。
4.实验室管理与资产管理全面加强。设立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成立校级公共实验平台,加强危化品等重大风险源管理,开展实验室安全检查100余次,获评江苏省高校实验室工作先进集体。校办企业改革全面推进, 清理关闭7家、脱钩剥离1家、登记注销4家。
5.财务体系运转良好。2020年学校预算总收入15.19亿元,较上年减少4462万元;学校预算总支出15.03亿元,较上年减少9252万元。实施银校合作项目20个,节省资金3688.79万元。实现采购招标系统与财务系统对接,执行采购项目148项,节约预算资金2992.5万元。加强审计监督,做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等工作,其中审计建设工程项目55项,核减支出828.8万元。获评“2016-2020年度南京高校会计学会工作先进单位”。
6.校园内外安全稳定。严格执行中层干部带班、24小时在岗的总值班制度。做好机要保密工作,及时传达敏感时间节点维稳要求。建成校园警务工作室,开展各类安全巡查80余次,解决安全问题62处。
过去的一年,我们立足新发展阶段,践行新思想新理念,历经磨难而保持定力,应对变局并开创新局,凝心聚力、共克时艰、砥砺奋进、再创佳绩,在药学教育领域的世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立足继往开来的时代方位,我们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任务新要求,更加自觉、更富创造性地落实中央和教育部党组的要求,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药学教育,为把我校建成药学特色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