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思想,凝心聚力
推动新时代中国药大高质量发展
各位代表,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也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学校教育教学全面恢复常态的一年。一年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展高质量发展大讨论、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和全力支持配合教育部党组巡视推进巡视整改“三件大事”紧密结合起来,有效贯通、一体推进。纵观全年,我们既立足当下干好年度各项工作,更放眼长远擘画未来十年发展蓝图。今天,我代表学校党政,以高质量发展大讨论为主线,结合学校2023年工作情况,从“高质量发展大讨论亮点和2023年工作成效、大讨论发现的问题与对策、凝练形成高质量发展共识”等方面向大会作汇报,请予审议。
一、高质量发展大讨论亮点和2023年工作成效
去年11月,学校以10个专题为引导,启动了高质量发展大讨论,旨在以自上而下引导和自下而上反馈相结合的方式充分酝酿、凝聚共识。今年初,学校结合教育部工作部署、主题教育最新要求,以14个攻坚克难专项以及15个调查研究主题为载体,推动高质量发展大讨论的10个引导性专题走深走实,并取得积极成效。
1.学校治理扎实有效。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持续深入推进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党委统揽大局、抓大事的政治核心和引领保障作用。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定不移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严格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规范党委全委会、常委会、校务会议事规则,完善书记办公会制度,加强对重大事项、重要议题的统筹协调、审核把关。内涵建设方面,充分发挥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引领保障作用和依法治校的“轨道”作用,不断完善“纪监巡审一体化”管理机制;发挥大学章程的基础性作用,构建了以章程为统领、以学校党政规范性文件为支撑的“一体两翼”的规章制度体系;一体化推进书记校长经济责任审计、教育部党组巡视、师德师风、选人用人专项巡视、主题教育检视问题整改,周密制定责任清单、任务清单。教育部网站专题报道我校全面从严治党、依法治校工作。机构优化和干部培养方面,以有组织科研为导向,强化对机构编制的顶层规划,成立科学技术研究院、生物医药战略研究院,同时加强对优秀年轻干部的发现培养和提拔。资源整合和咨政服务方面,成功举办“共话中国生物医药未来”校友论坛,探讨生物医药未来发展新趋势,形成《中国药大人南京共识》;成功举办“第二届全球药学院校发展论坛”,牵头14个国家的36所高校成立全球药学院校发展联盟,并担任首届主席单位,发布《全球药学教育发展南京共识》;以药学教育科研支撑引领药学教育内涵建设与改革发展,智库咨政作用进一步积极发挥。
2.学科建设亮点纷呈。积极引领全国药学学科发展,牵头承办首届全国药学学科高质量发展论坛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药学学科评议组2023年年会;组建“全国药学学科发展共同体”(Big 20s),形成《全国药学学科发展共识》;征集形成《药学学科重大关键科学问题、核心技术瓶颈问题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难题汇编》。持续拓展学科建设厚度和宽度,获批三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中药化学、中药分析学、中药生命组学);自主设置两个交叉二级学科(动物药学、农业药学)、一个交叉属性二级学科(运动药学与健康促进);推动“药学+兽医学”“药学+农学”“药学+体育学”等学科间协同发展,加快体现医药、兽药、农药“三药”融合理念的现代药学学科体系建设。
3.师资队伍建设再攀高峰。绘制学校人才队伍发展蓝图,制定《中国药科大学师资队伍建设十年规划》《中国药科大学精准引人年度计划》。以各学科学术竞争力分析提高人才工作精准度。基于Incites数据库,分析我校与北京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等6所对标高校在药理与毒理学等8个学科的学术竞争力,形成《中国药科大学各学科学术竞争力对标分析报告》;基于Scopus数据库,分析我校与浙江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等6所对标高校在药学领域的科研竞争力,形成《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领域科研竞争力及各研究方向对标分析报告》。科学实施人才分类培育,初步搭建创新团队培育及评价体系,拟定《教师分类评价聘期考核办法实施意见》《中国药科大学兼职教师管理办法》。高层次人才工作捷报频传,2023年举办四期兴药高端学术论坛和3场海外线下招聘,建立约200人高层次人才动态数据库。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25人,新增数量较上一年度翻一番,位列江苏高校第3位,其中海外优青10人,在生命科学类、化学类实现“零”的突破。中药和天然药物化学教师团队入选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4.人才培养突出特色。围绕新药创制,精心培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本科成果、1项研究生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始终引领中国药学高等教育的前进方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中国药科大学药学拔尖人才培养战略行动方案(419方案)》及《药学“101计划”工作实施方案》,形成“本博一贯制”全新药学拔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设计《医学与人文》《药学与社会》《认识生命》等多门特色课程与学科交叉课程,绘制药学、中药学、临床药学拔尖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课程图谱,重构“新药研发链纵向牵引、学科交叉横向交融”为核心内容的“大药学”课程体系。积极推进本硕博阶段教育一体化管理,为本博贯通培养奠定基础。研究生教育方面,依托国家层面立项的科研攻关纵向项目及学校层面“有组织科研”的纵向项目,开展有组织的“项目制”学术学位拔尖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推进实施学术学位研究生“拔尖计划”;依托“有组织的科研”横向项目,开展“项目制”专业学位高层次人才培养,推进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卓越计划”。举办首届国际药学研究生学术论坛,为国际药学类研究生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助力高层次创新型药学人才培养。学生评价改革方面,优化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初步构建“以德为先、五育并举、质量为要”的制度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发展;实施研究生培养过程和结果并重的评价办法,修订校长奖学金、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等评定办法,制定院士奖学金评定办法,构建完善研究生荣誉奖励体系。招生就业方面,一是扎实做好本科招生工作,深耕“高-高”对接,搭建覆盖6000名考生的“高分生源库”;2023年江苏物理类最低录取专业组投档分仅次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省内实现历史性突破;全国加权高校排位升至到第69位,理工类拔尖生源数显著增加。二是精准推进高质量就业,2023年毕业生初次和年终去向落实率分别为88.06%和95.46%,位于江苏“双一流”高校前列,超额完成年度预定目标。
5.有组织科研布局逐渐清晰。体系构建方面,在科学技术研究院下设产教融合部(技术转移中心)、基础研究部、综合管理办公室、社会服务办公室等4个处级机构,充实与加强学校科研管理功能职责职能;形成《中国药科大学推进有组织科研实施方案》,确定推进有组织科研总体思路和实施路径;出台《中国药科大学标志性成果奖励办法“基础研究年度重大进展”实施方案(试行)》《中国药科大学科技成果作价投资实施细则》《中国药科大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中国药科大学异地研究院管理办法》《中国药科大学共建实验室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深化科研管理机制创新;完善中国药科大学科研用房布局规划,初步构建科研用房使用效益评价体系,明确校院两级公共实验平台的功能定位,完成公共实验平台功能单元整合。平台建设和成果培育方面,重组获批“多靶标天然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新获批教育部抗肿瘤创新药物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靶标发现与新药创制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和江苏省抗肿瘤新药快速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等3个省部级科研平台;王广基院士领衔的“面向精准治疗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及成药转化研究团队”荣获江苏省内唯一的“全国创新争先奖”;推动转化发明专利49件,转化合同金额达1.83亿元,专利转化率达8.88%。重大科研任务攻关方面,基础研究与重点项目有重大突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总数、大项目数、立项总经费均创历史新高。科研经费到账总体呈现稳中有进的特点,全口径到账6.43亿元,同比增长5.58%,其中纵向到账2.31亿元,同比增长30.2%,横向到账4.12亿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正式立项12项,总经费5239.9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124项,直接经费7252万元,包括创新研究群体1项,重点项目3项,国家优青4项。资源拓展方面,南京天印山医院正式挂牌为中国药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与鼓楼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新签订合作协议,“医学、医药、医疗”三医融合工作迈出关键一步;重庆中国药科大学创新研究院揭牌运营,无锡创新研究院完成签约,与江宁高新区共建原创药物研究院取得阶段性进展,与鼓楼区深度融合设立转化医学研究院,打造健康经济圈;与阿斯利康、上海医药集团等国内外知名制药企业积极合作,新增校企联合实验室31个,为学校长远发展注入坚实力量。
6.中药特色优势持续彰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进一步凝练学校中药学学科研究方向。明确学科高峰和学科高原,充分发挥“运用中医药思维,以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传统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确立“中药与天然药物活性物质与功能”“中药原创药物发现与成药性评价”2个优势领域建学科高峰,“中药新药研发中的前沿技术及其转化应用”“中药和生物医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2个交叉领域建学科高原。挖掘中医药文化传承亮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一轴双链五育并举”中医药文化育人体系,1个中医药文化育人项目立项江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精品项目,1个中医药相关劳动育人项目获评江苏省高等学校劳动教育优秀实践项目特等奖。《“守正创新中西融合”,培养中药现代化创新型人才二十五年的研究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7.用心用情增进民生福祉。2023年学校总收入18.81亿元,较上年增长0.7%;总支出18.79亿元,较上年增长7%,财务运行总体稳健。增加1600万元提高教职工10%的绩效工资;增加300余万元落实非在编教职工企业年金,在全省首次实现与在编人员“同工同酬”;借调人员待遇补贴人均每年增长1.5万元,增幅达150%。每年多投入1200万元用于专技教师岗位(ABC)分级聘用;发放退休教职工一次性退休补贴209.97万元,发放教职工各类补助资金292.79万元。年度投入40余万元,为师生提供荤素均衡的免费营养汤。克服当前高校普遍面临的住宿资源紧缺困难,新建研究生公寓,为所有学生提供安心、放心的住宿条件,获发改委、教育部肯定并追加政府预算拨款2670万元。师生员工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除了以上归纳的七个方面内容,学校在统战群团、社会服务、学生管理、安全稳定、对外交流、综合保障等方面的工作均可圈可点。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一一汇报了。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上级部门正确领导的结果,更是全校上下团结奋斗的结晶。在这里,我代表学校党政,向全体师生员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二、大讨论发现的问题与对策
大讨论期间,各领域、各单位以高质量发展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目标,坚持问题导向,研判下一阶段形势,明确下一步具体举措,在写好大讨论“后半篇”文章中持续发力。
(一)学校治理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不到位,干部队伍建设缺乏系统谋划,教师思政和师德师风建设推进不力,师德失范问题时有发生,干事创业氛围还不浓厚;
(2)学校内部法治工作合力尚未完全形成、依法治校体制机制仍需完善,没有完全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人、管财、管事,未形成全链条、闭环式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
(3)如何整合现有智库及相关平台,建设生物医药领域高端智库,在国家药学教育政策和医药产业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
2.下一步举措
(1)着力完善治理结构,塑造发展新动能。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学校提供政治领导力、科学决策力和高效行动力。科学设置内设机构,厘清各部门的职责定位和权限。完善校院两级治理体系,更好发挥学校统筹优势和学院内生动力,提高治理效能。
(2)着力推进制度建设,开辟发展新赛道。全面规范制度管理流程,提高制度供给水平和制度建设质量。坚持师生为本,营造自由民主、开放包容而又规范有序的制度环境。运行学校规范性文件信息管理平台,推动校内规范性文件的信息化和公开化。
(3)着力加强内控建设,再上发展新台阶。完善学校内部控制精细化管理体系,堵塞漏洞、防控风险。上线运行“学校合同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合同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未来可供3-5年持续发展使用的动态项目库,实行项目入库和退库机制。
(4)着力整合现有资源,提供全链条服务。整合国家药物政策与医药产业经济研究中心、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药学学科评议组秘书处单位、教育部高等学校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全国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单位、中国药学会药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处单位、药品监管创新与评价重点实验室(NMPA重点实验室)等,为国家生物医药高质量发展提供涵盖人才培养、医药政策、研发咨询、成果转化、产业分析、信息计算等全链条服务。
(5)着力加强机构建设,发挥智库引领作用。对标江苏省新型智库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以建设高端智库为目标,进一步完善《中国药科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型智库建设的实施意见》,打造高水平智库人才队伍,加强生物医药战略研究院建设,加快形成具有药学特色、遵循智库规律、服务决策咨询,突出体现决策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国际影响力的智库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力争尽快建成江苏省重点培育智库。
(二)学科建设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目前学校只有药学、中药学和生物学 3 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如何拓展一级学科博士点至 6 个;
(2)如何发挥学科集群实力,实现药学与中药学学科强强融合(药学进入“双一流” ,中药学A+);
(3)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排名世界 17 位,如何进入万分之一行列(全球前 10 位)。
2.下一步举措
(1)进一步完善“现代药学学科体系2.0”。以服务国家战略及行业需求为导向,健全基础学科群、医学学科群、工程学科群、经管学科群、新文科学科群、交叉学科群,宏观布局药学学科体系。实施药学学科登峰计划,聚焦优势方向,做大做强药学学科,提升学科内涵,提高国际竞争力及影响力。依托第三方机构,系统分析并实时跟踪药理毒理学学科发展态势、贡献度及短板、对标单位情况。动态调整《共识期刊目录》,优化激励政策(例:有国际影响力的大综述等)。
(2)实施博士学位点培育计划。在即将启动的新一轮学位授权点申请工作中,实施多部门联动机制,统筹优化资源配置,力争2-4个学位点(药学专博、化学学博、生物医学工程学博、基础医学学博、食品与营养专硕)达到申请条件,争取成功申报1-2个新学位点。持续围绕“大药学”理念,推动“药学+工科”“药学+文科”建设,进一步加强生物与医药专博建设,启动“药学人文”(或“人文药学”)交叉二级学科设置论证工作。
(3)加强中药学学科有组织发展。以全国重点实验室为依托,以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为指导,进一步凝练方向(中药化学与物质基础研究、中药分析与质量控制研究、中药药理与靶点发现研究、中药制剂与创新中药研究、中药炮制与传承创新研究、中药资源与持续利用研究等),开展中药学学科有组织发展。进一步加强附属中医院或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
(4)布局中药新药和大健康产品开发。聚焦中药创新药、复方中药新药、改良型新药、经典名方新药研发,采取项目论证、揭榜挂帅等方式,对工艺成熟、药效明确、临床适应症有前景的中药品种开展中药新药有组织科研,择优培育。围绕大健康产业发展需要,以“中药学+”为牵引,推进化妆品、保健品、食品等功能性产品的产学研合作,做大做强健康产品开发。
(5)推进新时代中医药国际化发展。建设线上线下国际课程,开展学生暑期海外夏令营、短期海外研修项目,持续推进合作办学、学分互认等中医药为主体、多学科交叉国际化联合培养长效机制。积极参与苏港澳高校合作联盟建设,推动海峡两岸暨香港中医药交流合作。组织召开中药与天然药物国际会议,促进中医药国际科研合作交流。
(6)构建中医药文化育人新格局。统筹开发中医药文化育人资源,促进中医药文化融入课堂、融入校园文化,让学生在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浸润下感悟中医药文化之美。充分整合网络资源,打造网络宣传阵地,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中医药文化。
(三)师资队伍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校生师比19.3:1,专任教师总量不足;
(2)专任教师海外博士占比8.2%,博士后本校学缘比70%,学缘结构待优化;
(3)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占比不高;
(4)教师成长通道需进一步拓宽。
2.下一步举措
(1)科学规划人才布局。以国家战略需求、学校发展、学科发展规划为牵引,通过学术圈、校友圈、朋友圈形成“全员引才”工作局面。多措并举,以会引才、以才引才、项目引才,实施全方位引才,同时通过海外宣传、海外招聘、海优推荐等方式,加大海外引才力度。加大博士后招聘力度,调动教师积极性,鼓励走出校门招聘。
(2)组建创新人才团队。根据学校推进有组织科研实施方案,围绕学校布局的重大疾病领域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向,组建若干跨学科、跨领域、跨院部的创新人才团队。支持潜在的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领衔组建创新团队,牵头承担重大药物创制、重大基础科学问题研究、重大技术难点攻关任务,在任务中培育成长。或支持他们投身教学改革与创新,成为教学名师或优秀教学团队。
(3)加大人才分类培育。继续落实“兴药学者计划”,分类培育、精准施策。依托兴药顶尖科学家柔性引进,杰出科学家重点支持培育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力争建校百年新增3-4名院士。以培育杰青长江等领军人才为目标,依托兴药领军学者培育计划,支持一些有潜力承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国家重大项目和开展前沿基础研究的优秀人才。对优秀青年人才,重点实施“兴药领军”“兴药青创”计划,以青年长江学者、国家优青、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为目标,按照教学科研并重型、基础创新型分类培养支持,配备学术导师,依托项目落到实处。依托国家博士后海外引才专项、国家博新计划、江苏省卓博计划,提升博士后培养质量。通过选拨杰出博士后进入“兴药青创学者培育计划”,优化特聘岗位设置,持续吸纳优秀师资,夯实青年人才储备。
(4)创新灵活体制机制。实施创新人才团队资源配置一体化政策,进人自主、培养自主、考核自主、晋升自主。持续拓宽人才评价绿色通道,支持申报面上(特聘副研究员)、申报四青(特聘研究员)、入选四青(职称晋升绿色通道)。持续拓宽人才发展轨道,增设社会服务型职称类别。
(四)人才培养
1.存在的问题
(1)基础拔尖人才培养“怎么做得优”的问题:如何服务健康中国战略需求,培养“懂医精药、善研善成”的基础药学拔尖人才?如何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构建本博贯通的拔尖人才自主培养体系;
(2)研究生创新人才“怎么自主培养”的问题:自主培养研究生创新型人才的能力不足、质量不高;自主培养研究生创新型人才的模式不新,与产业脱节;
(3)学生评价改革“全不全”“行不行”的问题:如何完善现有评价体系,加大研究生评价改革力度;如何运用评价体系切实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助力学生成长发展;
(4)招生方面:高分生源只对高保研率的拔尖人才招生计划感兴趣,如何增强普通专业(占招生计划总量93%)的吸引力?如何解决优势专业单一、专业选择面较窄、对考生吸引力不足的困境?如何长期维护、深入推进与重点中学的深度合作;
(5)就业方面: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支持配套亟待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多元化开拓与人才培养方向契合度有待提高(动物药学、特医食品、化妆品、大健康产品等);大学生生涯发展支持体系尚不健全,毕业生就业布局与学校人才培养定位还存在一定偏差。
2.下一步举措
(1)加快药学“101计划”获批,推进核心课程及教材建设。实施药学领域拔尖学生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试点工作。集聚科研院所、医药卫生单位、出版单位等多方资源,形成药学拔尖人才培养合力,共建一批药学领域核心课程(15门)、教材(15部)、师资及实践项目,探索药学基础学科高质量人才培养新模式。
(2)推进建设本博贯通式拔尖人才培养机制。抓好科教、产教融合育人机制,以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支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构建“3+1+5”本博贯通的基础研究型学术学位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坚持目标导向、分类培养,联合研究生院、基础医学与临床药学学院、现代制药产业学院协同培养科研领军型、卓越工程师型及卓越药师型高阶拔尖人才。加强“双师型”团队在教学资源建设及教学改革中的作用,科技、产业、临床教师参与课程设计、教材编制、实践指导。深入推进医产学研创新平台与基地建设,凝聚5-8家医院、15-20家企业、8-10家科研单位力量,形成拔尖人才协同培养矩阵。
(3)实施专业学位“卓越计划”、学术学位“拔尖计划”培养改革。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遴选进入“卓越计划”“拔尖计划”培养改革的校企联合培养项目和有组织重大研发计划项目,制定招生学科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完成课程设置、培养过程性考核方案。以实践基地为培养载体,以项目为主线贯穿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全过程。通过项目运行与培养环节深度契合,联合实践基地共同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解决人才培养与产业脱节的问题。实行研究生指导教师年度上岗申请制,建立基于科研活跃度和研究生培养绩效的动态调整机制。全面深化博士生教育改革,建立淘汰制度的博士生考核体系,建立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
(4)完善本研学生评价体系。一是解决评价体系“全不全”的问题,梳理现行学生评价体系,完善现有学生评价制度,将研究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作为工作重点。二是解决评价体系“行不行”的问题,用好现有学生评价体系,加大对各类评价办法的解读、监督、评估,发挥“指挥棒”作用,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药界精英。
(5)构建“全员招生”格局。发动专家教授、行政、学生志愿者、家长、校友等多方力量参与招生宣传,寻求各地政府机关、教育主管部门、异地研究院、医药企业、中学家委会协助,将招生宣传同“校地合作”紧密结合。打造药学科普“灯塔”工程,建立“科普专家组”,设立药学科普建设专项资金,开设科普作品、科普讲座、科普课程、社会热点问题解读专栏,提升药学和药大影响力。发挥朋辈引领,深入推进“学生理事”制度,提升在校生“回访母校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度,激发学生群体参与招宣积极性。
(6)构建“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格局。加强各部门联动,根据社会及人才需求变化,联动调整招生计划、培养方案。持续开展就业市场开拓扩容提质增量,顶层设计加快完善大学生生涯发展支持体系,就业育人与就业布局有机结合良性互动。
(五)科学研究
1.存在的问题
(1)如何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以重大任务为牵引,强化我校科研平台顶层设计;
(2)基础理论重大创新有待突破,面对国家战略急需的攻关能力薄弱;
(3)近十年来无源于学校原创的新药上市;
(4)校地校企协同创新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2.下一步举措
(1)高质量打造大平台、大基地。锚定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复杂慢病作为主攻方向,新建布局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形成战略支点和创新高地。高质量推进全国重点实验室实体化运行,打造承载临床重大需求的创新药物研发平台。
(2)加快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重大突破。组织学校优势力量参加国家项目的指南编制、顶层设计。坚持有组织创新和自由探索相结合,力争取得“从 0 到 1”重大基础研究突破。推动大跨度、多学科的力量集聚和团队组建,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部项目支持。
(3)提升新药创制能力。以优势学科为基础,探索目标导向的大团队组织模式,实施重大疾病品种原创药物研发,提高新药创制协同攻关能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群体,培植优秀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培育产教融合协同人才,探索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培育解决临床重大需求的创新药物品种,提高新药创制协同攻关能力。突破制约药物研发的关键卡脖子技术、影响药物研发变革的共性前瞻技术等前沿技术。
(4)强化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提升社会服务贡献度。深化校地校企协同创新,建设一批以行业基础前沿研究、应用技术攻关以及成果转化为导向的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带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校地研究院的牵引作用,设立创新药物研发中心,打造技术平台与创新药物研发链式布局。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体制机制,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工程。改革科技攻关方向凝练机制,探索建立举校科技攻关体制。
三、凝练形成高质量发展共识
大学是一个民族创新的源泉,只有一流的大学才能支撑国家的强盛。面对百年变局之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升级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作为国家药学领域的科教龙头,中国药大必须全力建设全球高端药学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创新高地,高质量发展理应成为全体中国药大人的共识。
1.聚焦国之大者。学校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牢牢掌握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命脉,研发中国药、中国药大人的药”为使命担当,将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和生命健康的新期待、新要求作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推动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
2.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学校要深化药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人才自主培养改革,扎实落实“419方案”和“101计划”。探索本博一贯制等拔尖学生培养路径,优化专业结构,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卓越人才和学术学位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科学推进“五育”综合评价改革和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为生物医药行业培养出类拔萃的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技术总师等领军人才和中坚力量。
3.突出一流学科建设。学校要进一步提升药学、中药学优势学科“学科厚度”,推动基础医学、生物学、化学基础学科“强基提质”,形成以“药学+X”学科交叉为特征的“现代药学学科2.0”体系,健全发展化学、生物学、基础/临床医学等支撑学科体系。牵头全国药学学科发展共同体建设,践行《全国药学学科发展共识》,引领全国药学学科高质量发展。
4.加强有组织科研。学校要以有组织科研,助推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发挥科学技术研究院作用,重点布局靶标发现与确证、创新药物前沿技术等关键卡脖子领域,打造有组织科研体系。通过凝聚大团队、集聚大资源、实施大项目,在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重点领域开展科技攻关,努力在原创靶标发现、重大新药创制、基础理论创新、颠覆性技术革新等方面取得突破。
5.医药产学研协同育人。学校要以临床价值和产业需求为导向,以育人为根本,着力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医教协同、校企合作。通过深化制度改革,创新组织模式,聚力项目实施,激发融汇内生动力,畅通人才多边流动机制,建立开放协同的育人机制,不断增强培育高质量人才和牵引产业升级的能力,持续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
6.加快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学校要加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挖掘和传承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精髓,推动中医药古籍数字化建设,推进药学博物馆发展。统筹开发中医药文化育人资源,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推动中药国际标准制定,推动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
7.加大高层次人才师资队伍培引力度。学校要强化一流教师队伍建设,科学精准制定人才队伍发展蓝图。加强人才体系顶层设计,发挥好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的引领作用,着力打造高水平创新团队,培养一批药学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家、学科领军人才和青年学术英才。科学实施人才分类培育,持续完善人才评价体系。
8.围绕国家战略和行业需求咨政建言。学校要依托生物医药战略研究院建设,充分发挥人才、学科、平台、校友集聚优势,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和药学教育领域高端智库,在产业发展战略、医药政策建言、企业研发咨询、重大成果转化、拔尖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高水平人才库和智囊团作用。
9.办学治校能力体系建设。学校要充分发挥全面从严治党在高质量发展中的政治引领和政治保障作用,牢固树立依法治教、依法办学、依法治校的理念,坚持法治治理、科学治理,完善“纪监巡审一体化”管理机制。切实维护学校和师生合法权益,有效防范和处置学校的法律风险,提高学校制度创新力、科学决策力、规则执行力和治理软实力,建设提升办学治校能力体系水平。
10.提升中国药大人的荣誉与认同感。坚持贯彻师生为本的办学理念,不断提升师生和广大校友的幸福感与获得感,持续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教职员工工资福利待遇持续改善,人尽其才、人尽其用,让中国药科大学成为生物医药人才成就人生梦想的理想家园,成为全体中国药大人的精神家园,中国药大人的荣誉感与认同感不断提升。
各位代表、同志们,回首2023,我们立足学校长远发展的内生动力,敏锐洞察生物医药行业正在酝酿的巨大变革,以高质量发展大讨论赋能综合改革向纵深迈进,学校中长期发展目标和高质量改革路径进一步明晰。展望2024,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钉钉子的精神着力解决制约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难点堵点问题,为将“中国药”“中国药大人的药”早日落实落地贡献全部的智慧和力量!谢谢!
提前祝各位师生员工新年快乐、阖家幸福、万事如意!